免疫受体蛋白Sw-5b诱导过敏性坏死反应的信号传导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_s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进化出了细胞表面的免疫受体蛋白(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和胞内免疫受体蛋白(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NLR)来识别病原效应因子并进而启动先天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物的侵染。NLR类受体蛋白作为最大的一类抗性蛋白,其结构主要包括N端结构域、核酸结合结构域(Nucleotide-binding,NB)和富亮氨酸重复的结构域(Leucine-rich repeat,LRR),根据其N末端结构域不同大致分为N末端含有Toll-白细胞介素1受体(Toll/IL-1 receptor,TIR)结构域的TIR-NBS-LRR和N末端含有卷曲螺旋(Coiled-coil,CC)结构域的CC-NBS-LRR两大类型。NLR免疫受体蛋白识别病原物效应因子并迅速激活下游信号传导途径,引发寄主产生强烈的过敏性程序化坏死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programmed cell death,HR-PCD)。虽然目前植物NLR蛋白激活和信号传导的分子细节尚未完全了解,但是针对性的研究已经帮助确定了不同结构域在其中的作用。通常,NLR蛋白C末端的LRR结构域被认为是特异性识别病原效应因子的主要决定因子,然而对于在植物NLR蛋白中负责下游信号传导的区域却一直存在争议,前人不少研究报道称下游抗性和死亡信号的启动主要是由NLR蛋白N末端的结构域TIR或CC介导的,并且TIR/CC结构域的二聚体化对于诱导下游抗性信号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属于CC-NB-LRR类的番茄免疫受体蛋白Sw-5b作为研究模式,发现其诱导过敏性死亡的信号传导域并不由CC结构域诱导,而是由NB结构域诱导,论文进一步对NB二聚体化及其在诱导HR-PCD中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我们也对一个来自中国的莴苣褪绿病毒(Lettuce chlorosis virus,LCV)分离物进行了全长基因组的测定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毛形病毒对Sw-5b介导的抗性的影响奠定了重要基础:1.免疫受体蛋白Sw-5b诱导过敏性死亡的信号传导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为了鉴定番茄免疫受体蛋白Sw-5b NLR诱导过敏性死亡的关键结构域,我们对Sw-5b的N末端结构域(NTD)、CC、NB-ARC和LRR结构域分别在本氏烟中进行了瞬时表达,发现番茄Sw-5b的NB结构域单独就可以诱导HR-PCD。农杆菌浓度梯度实验表明NB诱导的HR-PCD与NB蛋白的表达水平成正比。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分析,发现NB结构域的表达诱导抗性途径中的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PR)的表达,表明Sw-5b NB结构域诱导的HR-PCD是一个主动的抗病防御反应。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发现NB结构域诱导的HR-PCD依赖于在植物抗病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SGT1蛋白。进一步通过一系列的缺失突变和NB结构域的三维结构同源建模显示,NB结构域N端和C端区域形成的与ADP结合口袋相关的区域对于诱导HR-PCD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定点诱变分析发现,NB P-loop基序中的K568突变体为R则不再诱导HR-PCD。免疫共沉淀实验(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结果表明野生型NB(NBWT)在植物中可以二聚体化,而NBP-loop K568R突变体则不能二聚体化,也不再诱导HR-PCD。NB P-loop K568R突变体与NBWT共表达并不能干扰NBWT诱导的HR-PCD。另外,我们还发现NB结构域在C端缺少20个氨基酸(NBCΔ20)并不能诱导HR-PCD,但Co-IP结果表明该NB缺失突变体仍能够二聚体化,更为重要的是,NBCΔ20与NBWT的共表达显著干扰NBWT诱导的HR-PCD,表明不能诱导HR-PCD的NBCΔ20与NBWT形成二聚体,进而干扰了下游过敏性死亡的传导与激发。因此,我们推断Sw-5b NB二聚化或多聚体化对于传导和激发下游HR-PCD的信号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分析显示 YFP-NB 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通过将Sw-5b定位至细胞核与细胞质试验表明,Sw-5b NB结构域诱导的HR-PCD需要NB的细胞质分布。此外,对NB结构域进行Co-IP和质谱鉴定,筛选得到了辅助蛋白NRCs,进一步研究发现NRCs对NB诱导的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必需的。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Sw-5b NLR蛋白的非N末端结构域可诱导HR-PCD,NB结构域的二聚体化对于下游抗性信号传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鉴定发现辅助蛋白NRC对于NB诱导的死亡是必需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扩展了对植物NLR激活防御信号传导的分子调控机制的认知。2.中国莴苣褪绿病毒南京分离物的全长基因组测定和序列分析以往研究报道称毛形病毒属病毒成员侵染携带Sw-5b抗性基因的番茄后,造成Sw-5b对番茄斑萎病毒的抗性丧失。本研究中,我们分离鉴定了毛形病毒属中国莴苣褪绿病毒(Lettuce chlorosis virus,LCV)南京分离物,命名为LCV-NJ,并测定了 LCV-NJ的全长基因组序列。LCV-NJ由两个二分体基因组组成,RNA1含有8165个核苷酸,RNA2含有8454个核苷酸。经ORF finder预测,发现LCV-NJ RNA1包含4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基因组结构与 LCV-California 类似。利用 DNASTAR MegAlign程序预测LCV-NJ和LCV-California RNA1之间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表明两个分离物的ORF 1a和1b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2%和99%,而LCV-NJ的ORF2和ORF3与LCV-California的则只具有63%和71%的同源性。另外经过核苷酸比对分析,发现LCV-NJ RNA1的5’非编码区(5’ untranslated region,5’ UTR)与LCV-California 5’ UTR同源性为100%,但LCV-NJ RNA1的3’ UTR含有长度分别为5 nt、5 nt和15nt的三个不同序列的插入。此外,与 LCV-California RNA2 的 10 个 ORFs 相比,LCV-NJ RNA2 仅含有 9 个ORFs,经分析,LCV-NJ RNA2的3’末端区域内的173个核苷酸序列发生缺失,因此导致ORF10丧失。LCV-NJ ORF2的上游有70 nt片段的插入,TMHMM分析发现LCV-NJ ORF2编码一个不同于LCV-California ORF2编码的跨膜蛋白P4。RNA-NJ的ORF1缺少六个氨基酸,这导致LCV-NJ的RNA2 5’ UTR多出18个核苷酸。另外,LCV-NJ RNA2的ORF1和ORF 3-9与LCV-California分离物之间的序列高度保守,具有91%-98%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以上这些结果表明,LCV-NJ/LCV-California在RNA1和RNA2中经历了基因组重组和/或重排,这种基因重组或变异可能是病毒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区区域和更好地侵染寄主植物而不断进化的结果。我们分离鉴定的毛形病毒属中国莴苣褪绿病毒分离物,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影响Sw-5b对番茄斑萎病毒的抗性丧失的机制奠定了重要的材料基础。
其他文献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tenuivirus,RSV)是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原物,该病害在中国乃至东南亚国家多次在水稻作物上大面积爆发。早期研究已经报道该病毒的粒子形态为丝状无规则且表面无囊膜包裹结构,仅依靠核衣壳蛋白包裹病毒的基因组RNA。然而RSV病毒在寄主体内增殖包壳的生物学过程依然未知,即核衣壳蛋白如何高效的包裹病毒基因组从而不被寄主体内的核酸酶所降解。此外,RSV病毒虽已
高密度遗传图谱是提高参考基因组组装、基因定位、比较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工具。萝1、(Raphanus sativus L.)是一种重要的一、二年生十字花科根菜类蔬菜作物。萝卜肉质根营养丰富,药用食疗价值高,不同基因型萝卜品种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差异。基于传统分子标记构建的萝卜遗传图谱,由于标记密度低,可利用的功能标记偏少,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萝卜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萝卜高代自交系‘N
在过去20年中,全球经历了几次传染病暴发,如埃博拉出血热(EBHF)、甲型H1N1流感、非典型肺炎(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寨卡病毒病,以及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些传染病在人类健康、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全球性影响。本文整理1996—2018年的SciVal和Scopus数据进行学术分析,输出趋势主题,以期加强对传染病暴发的认识。
期刊
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growth-promotingrhizobacteria,PGPRs)具有植物促生及土传病原菌生防功能,合理施用含PGPRs的生物肥料是实现我国化肥减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物肥料中的PGPRs施入土壤后需在作物根际有效定殖才能发挥作用,而由根系分泌物介导的PGPRs向根表的趋化过程是其有效定殖的重要前提。解淀粉芽孢杆菌是根际环境中一类比较重要的PGPRs,
耕作是指对土壤进行机械操作,以为农作物的发芽和生长提供一种适合的环境。将秸秆埋没在农业土壤中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肥力和水蚀、风蚀、输沙特性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可遗憾的是,适宜的秸秆还田的数量/百分比的相关信息却很少。通常认为,至少30%的土壤表层应该被秸秆覆盖,但这一理论到底是否合适并不清楚。虽然已有很多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来估量农田中秸秆还田的百分比和空间分布情况的研究,但目前
钙镁碳酸盐矿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和实验体系中十分常见的矿物。研究表明,细菌能够改变其所处微环境的理化性质,诱导形成各种类型和形态的钙镁碳酸盐矿物。细菌诱导碳酸盐矿物形成机制的研究在丰富土壤形成和演化理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大气CO2的固定以及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细菌作用下钙镁碳酸盐矿物形成的机制方面仍存在诸多不明之处。鉴于微生物诱导钙镁碳酸盐矿物形成机制的研
学位
大豆[Glycine max(L.)Merr]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及食用油的原料。大豆种植过程中经常因为病害导致产量损失,品质降低,从而导致经济损失。其中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简称PRR)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土传卵菌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
抗体是由脊椎动物产生的一种能高亲和力、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多功能分子。在植物保护领域,抗体即可作为农药残留免疫分析的生物识别分子,又可用于农药的分子模拟,替代其与靶标昆虫受体结合,甚至引发生物学效应。本研究从抗体的生物识别和分子模拟两大功能着手,开展了多种拟除虫菊酯农药共性代谢产物3-苯氧基苯甲酸(3-PBA)免疫分析技术研究。同时采用抗独特型抗体技术对苏云金芽孢杆菌(Bt)Cry2Aa毒素进行分子模
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以达到作物高产的施肥方式不仅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还导致了耕地质量的下降。为了维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养分优化管理减少投入、提高效率和土壤的可持续性生产能力已成为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养分优化管理在使作物达到高产和高效的同时,也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在驱动土壤养分循环、作物养分供应及土壤培肥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了解作物高产高效下的微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