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劭《风俗通义》引《诗》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俗通义》约成书于政局动荡的东汉末年,是一部记述汉代社会风俗历史的重要著作。应劭在著述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儒学典籍,尤其是对《诗》的引用,数量可观。这是由经学在汉代的正统地位,以及《诗》在经学中的重要性决定的。应劭在著《风俗通义》之时,本着“辨风正俗”的宗旨,大量引用了《诗》中的经典文本来支撑写作。这些引《诗》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特色。形式上,或以“《诗》云”“《诗》曰”“《诗》说”等词开头,发起论述;或在文中引《诗》为论据,支撑论述;或在文末引《诗》结尾,强化论述。内容上,《风俗通义》引《诗》题材广泛,对《诗》的各篇章也有所侧重,总体上看,引《风》《雅》多而《颂》略少。《风俗通义》中的引《诗》与今本《毛诗》文本相比存在不同,总结起来,大致有通假、假借、别字、缺字、省减以及引逸诗等情形,此外还引用了韩诗等解《诗》著作。《风俗通义》引《诗》,是由《诗》中多有与之相契合的内容决定的。同时,由于文献阙如,《诗》也是其中一些篇章论述时所绕不开的材料。应劭在引《诗》之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对《诗》的《风》《雅》《颂》的引用目的,也呈现出共性和差异,这皆是由其所要论述的内容决定的。《风俗通义》中的“谨按”是集中体现应劭核心观点的部分,其叙述方式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从“谨按”中,我们还能看出应劭的《诗》学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提倡赋《诗》言志、强调以《诗》说礼、倡导以《诗》美刺、主张以《诗》为史四方面。《风俗通义》引《诗》丰富了东汉《诗》学的研究,促进了《诗》的传播,也推动了经学在东汉社会的变迁。同时,《风俗通义》引《诗》也是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政治治理、民风教化之中的具体实践,对巩固东汉统治、维护礼仪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他文献
影视艺术是一门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艺术,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作为影视剧作品的必要创作元素,构成了影视剧作品独特的叙事方式。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探究地域文化特色下的电视剧影像与叙事。影视剧作品中的影像与叙事不仅起到了真实构建地域空间、历史时间的作用,更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构建了清朝末期历史背景下的“泾三原”地域影像空间,延长了时间的幅度,完成了过去时间的完整转移。本文从陕商题材电
中国作家杨争光的小说《老旦是一棵树》被认为是我国富有陕西文化特色的小说之一。其独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体特征是该小说受大众欢迎的重要因素。译者在翻译时须领会并还原原文的文体风格,才能再现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老旦是一棵树》及胡宗锋教授和英国学者罗宾·吉尔班克翻译的译本How Old Dan Became a Tree,旨在运用文学文体学研究原作的文体特点与效果是否在译文中得以展
艺术的间离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核心论点是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以及艺术对意识形态内在批判的可能性问题。艺术间离理论经历了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阿尔都塞的“移置效果”理论到马舍雷的“离心结构”理论的发展,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间离效果”理论是艺术间离理论的伟大开端。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反对传统戏剧中的“共鸣”理论和“移情”理论,致力于
王葆心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其一生著述丰赡,在文学、史学、教育学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文学研究而言,王氏在文章学、文体学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以王葆心《古文辞通义》与《经义策论要法》两部著作为据,对其文体学思想展开专题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概述王葆心的生平、著述及撰作背景。从“求学”与“治学”两个层面梳理了王氏主要的生平经历;择要介绍了王氏的著述情况,着重对《古文辞通义》《经义
成语承载着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了解一个国家的成语,就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化、习俗等情况。中国和越南是邻邦,历史交流密切;两国的成语携带着各自的文化基因。对汉语和越南语成语进行对比研究,对了解两国的历史、民族心理、语言特点、文化交流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将汉语和越南语中与饮食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成语作为研究对象,以普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理论,考察这些成语的构成、来源、修
在差分隐私的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中,哈密顿蒙特卡罗模拟是一种重要的参数学习方法。传统的哈密顿蒙特卡罗模拟加入差分隐私时,一般会利用梯度的扰动来进行隐私保护,但是梯度对误差的敏感度非常大,因而学习结果并不理想。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子样本数据上的哈密顿蒙特卡罗模拟算法,通过对数据集随机选取子样本以及对相邻两步的马尔科夫链的对数似然进行裁剪,进而实现隐私的保护。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避免了梯度扰动的问题,而且适
现代汉语比况短语的语义功能丰富,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经常使用的短语,也是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的短语,特别是对于比喻类比况短语和比较类比况短语,留学生更是容易混淆。而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着重区分比喻类比况短语和比较类比况短语的研究比较少,在对外汉语方向上也鲜有成熟的探索和教学建议。为了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比喻类比况短语和比较类比况短语的语义功能及用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从
本文以汉语并列式变义复词为研究对象,以原型范畴、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并列式变义复词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依据并列式变义复词的界定标准,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进行穷尽式统计,筛选出356个并列式变义复词。根据《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的义类体系,描写并列式变义复词的义类分布情况。统计各词语素义和词义分别占据各义类
开元、天宝时期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充满传奇的帝王情爱和沉浮俯仰的盛衰之变使其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重要话题。而南宋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前代的优秀创作使得南宋诗人对这一题材表现出极大的创作热情,他们在诗歌中不断吟咏、追忆、反思开元、天宝时期的盛衰变化。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四章对南宋诗歌中开天兴衰书写进行梳理与探讨。第一章简单介绍南宋以前的诗歌中对于开元、天宝时代的书写。首先是经历了历史巨
清代杜詩學文獻厚積薄發,注杜名家(5出。目前學界對清代杜詩學的研究依然遠未窮盡,在名家光環的掩映下還有一大批注本等待着被發掘,范廷謀(1659—1734?)的《杜詩直解》(以下簡稱《直解》)就是其中一部。此書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見整理,研究成果也較爲零散,因而不被世人知曉。事實上該書注釋簡潔,解詩獨出機杼,具有較大的杜詩學研究價值,故本文以國家圖書館所藏《杜詩直解》爲底本,在點校整理的基礎上對文本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