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微环境pH调控技术和固体分散体技术相结合用于提高难溶性离子型模型药物GT0918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方法利用溶剂法制备含有GT0918、PVP K30和pH调控剂的三元固体分散体(Ternary solid dispesion,三元SD)粉末。其次,以乳糖为填充剂、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崩解剂、硬脂酸镁为润滑剂进行粉末直压片剂的制备。规格为25mg/片,片重为190mg,硬度为45+5N。然后,通过体外溶出实验,考察各个处方在不同pH值介质中的药物溶出情况,确定其最佳的pH调控剂。为研究增溶机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考察了固体分散体粉末的外观和药物在其中的物理状态。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究了pH调控剂和药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时,采用显色法测定了片剂的微环境pH,证明了微环境pH的存在。最后,为证明具有微环境pH调控作用的三元SD片能否提高难溶性离子型药物GT0918的生物利用度,进行了普通片和含柠檬酸的GT0918三元SD片的比格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体外溶出结果显示,含有相同有机酸的不同片剂中药物的溶出顺序为三元SD>二元SD>物理混合物(physical mixture, PM)在三元SD片中药物的溶出顺序为柠檬酸>琥珀酸>富马酸>肉桂酸。其中含柠檬酸的三元SD片中,GT0918在60min的累积溶出百分率达70%,而PM片中,GT0918在60mmin的累积溶出百分率只有10%。药物物理状态研究发现,结晶态的GT0918在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后,转变成无定型态。红外光谱显示柠檬酸与GT0918分子间形成了氢键。比格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片相比,具有微环境pH调控作用的三元SD片的达峰时间Tmax减小,Cmax增大,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26%。结论将微环境pH调控技术应用于固体分散体中可以提高难溶性离子型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微环境pH调控的增溶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pH调控剂能在难溶性离子型药物粒子周围形成利于药物溶解的pH微环境;二是pH调控剂与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药物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有利于溶出的物理状态。另外,由于体外与体内溶出环境的差异,如何根据体外实验数据设计出最佳的药物处方,需要在体外模拟的实验环境与体内环境更加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