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城市化进程的显著加快,导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可利用地范围严重退化,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就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特别是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定以来,继微观上反映城市内级差收益的土地定级之后,反映城镇间土地质量差异的土地分等也应运而生。辽宁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工业基地的结合带,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但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等依然是我省面临的主要土地问题。尽管在政府的监管下,土地交易市场的发展已亦趋完善,但土地价格的确定标准仍需规范化。同时,为了确保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确保国有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使土地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基准地价评估基础的土地等级的划分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第一章为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讨论了目前城镇土地等的划分的情况和背景,以及我国进行土地分等工作的重要意义。重点对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从指标体系的建立、因素因子的选择、技术方法的运用和实践的应用四个角度将我国关于土地分等的工作研究进行了梳理,是本文选题的关键。第二章为文章的理论与方法,理论基础部分通过从地租理论、土地价值论、土地供求理论三个方面的阐述,为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保障。通过对目前学术界对于土地分等研究工作的两种思路的探讨,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文章的核心为第二章的三、四节,主要探讨了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和指标的具体量化过程及方法,并对关键部分的技术环节进行了说明。第三章通过以辽宁省为实例,对分等的集成过程进行了整体阐述,并对等别的划分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论文将275个分等对象划分为八个土地等别,研究成果对于辽宁省今后的基准地价空间平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土地分等工作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性。文章创新点在于将GIS技术参与到城镇土地分等的工作中,并对指标体系的建立提出了独到的建议,同时文章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和需要改进的部分。总体上,本文具有一定的学术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