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冻土区尾矿坝冻融循环变形特性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节性冻土区由于尾矿砂冻胀融沉的循环作用,使得该区域尾矿坝变形特性和其它地区有所差别。如何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保此类地区尾矿坝的安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坝变形特性进行研究。该论文从宏观和细观的角度分别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尾矿砂的变形特性及演化规律;通过相似模型实验研究冻融循环次数、冻融温度、冻融时间对尾矿坝变形的影响,并获取尾矿坝关键点的变形规律;建立冻融循环条件下尾矿坝水-热-力三场耦合模型,提出数值解法,并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不同冻结温度条件下尾矿坝的最大冻结深度和位移场分布规律,分析最大变形量与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获取安全系数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的定量退化特征;对季节性冻土区的尾矿坝变形控制措施进行研究,为实际工程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1.不同冻融循环条件下尾矿砂物理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研究开展尾矿砂室内颗粒分析、含水率、界限含水率、压缩固结、渗透、快剪,十字板剪切及标准贯入实验,获取尾矿砂天然物理和力学性质指标;借助FST-200型冻土三轴试验机,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条件下尾矿砂压缩模量、渗透性、水分迁移、抗剪强度、粘聚力、内摩擦角的变化规律;采用电镜扫描细观实验,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条件下尾矿砂细观形态变化及粒径分布规律;提出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砂宏观力学特性的细观机制。2.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坝变形规律模型试验研究通过自主研发可提供温度场、应力场等多场作用的尾矿坝模型试验箱,开展尾矿坝冻融循环模型实验,得到不同坝坡比,不同浸润线高度,不同冻融温度的尾矿坝变形、内力、孔隙水压力、水分迁移等变化规律;系统研究尾矿坝关键位置处尾矿砂冻融循环后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引入冻融循环作用下土体综合结构势、冻融结构势,建立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坝冻融结构势,实现冻融循环中尾矿坝结构性演化动态评价。3.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坝水-热-力耦合模型研究综合考虑能量平衡,热应变,对流热扩散传导能量平衡,热传导等相关法则,同时考虑未冻水含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及相变处理等问题,通过尾矿坝渗流场、温度场、应力场等基本方程,建立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坝水-热-力耦合模型,研究模型的数值解法,并与模型试验相对比,验证数值解法的正确性,从而证明该模型可以应用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坝的应力及变形规律研究。4.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坝变形特性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不同工况下尾矿坝冻融循环变形特性的数值模型,研究不同温度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条件下,尾矿坝最大冻结深度、变形场分布及演化规律;基于尾矿坝安全系数与变形间的定量关系,得到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坝安全系数的退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安全系数的优化选取;综合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坝的变形规律、尾矿砂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参数变化规律,验证研究中得到的相关规律、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5.季节性冻土区尾矿坝变形控制措施研究结合季节性冻土区的实际工程情况,建立符合现场地质条件的尾矿坝三维数值模型,选取适当的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预测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坝变形场分布情况及演化规律;运用土工格栅技术对季节性冻土区尾矿坝进行变形控制设计,通过对比加高扩容后的尾矿坝,施加土工格栅前后位移变化趋势及安全系数变化趋势,提出季节性冻土区尾矿坝变形控制的具体措施,为指导现场工程提供理论基础。该论文有图81幅,表54个,参考文献186篇。
其他文献
学位
在我国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等北方寒冷地区的露天矿,冬季在一些煤炭运输设备如带式输送机、运煤矿车、装载机等设备部件表面存在煤冻粘现象,严重影响着煤炭运输的安全与效率。目前关于运输设备煤冻粘的相关理论分析较少,防治方面对带式输送机改向滚筒表面冻粘缺少有效的防治研究。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寒冷地区露天矿胶带运输冻粘机理研究”及企业横向项目“强力大运距带式输送机低温运转常见故障分析及防治”,对典型运输
近些年来,我国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技术及其高效采煤方法迅速发展,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然而,我国的地质情况十分复杂且煤层分布不均,且浅部赋存煤炭资源逐渐趋向枯竭,因此煤炭资源开发不断走向地球深部,深部超大采高开采已成为现阶段高效开采的发展趋势。深部开采所面临的恶劣环境将给支架设备和工作面顶板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挑战,现阶段尚无成熟的理论可有效指导综采设备的深部超大采高开采。鉴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建模、
传统采煤方法存在围岩局部应力高度集中问题,容易引起冲击地压灾害。充填开采法对减小煤层顶板下沉量及降低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具有有效性,能够有效抑制冲击地压发生,是有效控制冲击地压的合理采煤方法。为探索充填开采采场冲击地压发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验证充填开采防治冲击地压的有效性,达到合理设计充填方式与充填工艺及其充填参数、为有效防治充填开采采场冲击地压奠定理论基础、指导充填开采的工程实践探索之目的,本文选
水滑石因具有廉价、无污染、合成简单、板层离子可调、层间离子可交换和较高理论比电容等优点有望成为广泛应用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但水滑石易产生片层堆叠,会减小电化学活性位点面积,降低电化学反应速率,降低比电容和倍率性能;同时水滑石导电性能差,也会降低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因此,调节层间距,研究层间距对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将水滑石与容易产生价态变化的CeO2复合提高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对水滑石电极材
我国煤矿区许多煤层具有瓦斯含量高、地应力大、透气性差且煤质松软等特点,煤层气抽采率低,易导致瓦斯灾害事故发生。如何增加低透气性煤层的渗透性,进而提高煤层气抽采效果,对于提高煤矿区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和防止煤矿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试验研究、装备研发等方法,结合现场实际,开展低透气性煤层高压空气爆破致裂增透技术研究。通过高压空气爆破试验,研究不同煤
落煤筒结构是决定储装运系统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国内已经建成的30多个落煤筒结构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在静侧压力计算时,选煤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强调静侧压力计算理论应以筒仓贮料压力理论和主动土压力理论作为参照依据,但由于在结构形式和使用工况上的不同,导致落煤筒结构的静侧压力分布与筒仓理论和土压力理论存在很大不同;由于落煤筒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并非是作为单独结构存在而是内、外侧存有大量
煤与瓦斯突出是对煤矿安全生产威胁较大的重要灾害之一。随着煤矿的开采,作业深度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也不断加大,其突出的强度和频率也在逐渐增加,瓦斯突出事故时有发生。针对煤与瓦斯突出防治这一技术难题,以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为基础,运用监测理论、态势评估理论、预警理论、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理论以及矿山安全等相关理论,通过矿山现场调研,深入理论研究后,进行计算机仿真和模拟试验以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
一次采全高开采技术因资源回收率高、高产高效等优点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成功开采7m采高综采面。基于神东矿区7m以上巨厚优质煤层储量丰富的现实,增大综采高度、实现一次采全高是开采这部分资源较为有效和经济的技术途径。有效的岩层控制技术、成熟的采煤工艺与综采设备研制技术均为进一步突破7m综采高度奠定基础,但7m以上超大采高综采面覆岩运动与破坏规律、煤壁破坏特征、支架选型尚不清楚。因此,研究超大采高综
小净距隧道作为新型隧道布置形式,能够较好的满足复杂地形地质条件、总体路线线形布置及施工运营条件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由于小净距隧道双洞间净距较小,隧道结构受开挖扰动作用明显,如何确保隧道整体结构及中间岩柱稳定性成为小净距隧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以韩家岭双洞四车道小净距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在充分研究隧道锚杆支护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研制新型胀滑式增阻可塑性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