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不斗”到“乡斗”:土改中农民行为变迁的场域逻辑——基于浙南下郑村的土改口述史调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feng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下郑村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口述史研究方法、过程—事件分析方法还原该村历经的土地改革运动全貌。土改工作队入村后,通过访贫问苦、宣传政策和划分阶级等步骤对村民进行斗地主的劝说,但是村民在诉苦和斗地主的过程中选择了不怨、不诉和不斗,反而保护本村的地主。基于此,乡人民政府组织了乡公审大会,工作队干部再次动员村民参加斗争大会。在公审大会现场,村民在斗地主的过程中表现得异常兴奋,其心理活动发生了急剧变化。乡公审大会结束后,村民们对本村地主的态度发生了反转,开始排斥地主。为什么村民会在村和乡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心理与行动?本文尝试从空间政治的视角,运用场域理论对这一事实悖论作一学理性的阐释。村庄和乡公审大会实则是两个不同的场域空间,各自遵循着独特的发生和发展逻辑,分别是以乡土伦理为支撑的村庄逻辑与以外部权力建构而来的公审逻辑。在村庄场域内,村民保地主的行为折射出乡土伦理与外部权力之间的张力;而在公审场域内,村民们则完全受到外生权力的支配与主导。公审场域通过“切换”“移情”“感染”等具体机制来达到影响村民意识与行为的目的,由此阶级意识支配了村民行动,即村民行为变迁的场域逻辑。场域的变动导致了村民的变化,这实则是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重新建构。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的传播效果,不仅会影响科学技术本身的作用,还会影响其社会价值。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类期刊等这类传统的科技传播形式,常常涉及专业知识与术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