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静县乌拉斯台地区深层次致矿异常信息的提取与应用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ufei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疆和静县乌拉斯台地区岩屑化探数据为基础,应用传统统计方法、因子分析、地质统计学和多重分形滤波法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成矿元素在区域地质背景下成矿有利性、成矿元素含量的区域变化特征、局部矿化异常特征及控制因素,获取与矿化有关的不同层次的矿化异常信息。  对研究区的10种微量元素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中Cu、Pb、Ag、Bi元素浓度克拉克值和分异系数较高,属于相对富集,其活化、迁移十分显著;采用 C-A法确定该四种元素的异常下限值,运用该阈值进行指示克里格插值,绘制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与传统方法获得的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基于分形理论模型获得的Cu矿化异常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华力西早期第三侵入次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岩体中,受北西向和次级的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异常分布较为明显,更具合理性。  通过因子分析结果揭示出,区内存在4种元素组合,其中F2因子Cu-Sb-Au元素组合可以作为主成矿元素组合,F1因子Ag-Pb-Bi元素组合可以作为辅助成矿元素组合;利用因子得分绘制地球化学分区图,综合研究区地质体的分布特征,发现各子区的边界形态与区内地质内容吻合较好,验证了地球化学分区和因子分析在中大比例尺预测中的可行性。  利用泛克里格法对元素组合成矿异常进行提取,其中变差函数分析表明 F1和F2因子得分在北西向(332°~336°)上变化最连续,因子得分变化的最大变程分别为1.36km、1.83km,所得到的因子得分等值线图能够揭示出成矿元素组合的空间结构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其分别代表了位于华力西早期第三期入次的石英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岩中的中高温热液活动和中低温热液活动作用形成的异常,具有明显的裂控和岩控特征。应用多重分形滤波(S-A)法刻画的与矿化有关的元素组合局部异常特征,有效地突显出了F1及F2因子隐蔽的弱组合异常信息,该法获取的相应异常信息可作为确定铜多金属找矿靶区。  对于不同的地质成矿问题可以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由多维分形C-A模型确定的异常下限作为阈值参与指示克里格插值提取的铜等多金属的异常,较之于传统方法具有更好的地球化学异常识别能力和高值信息重建能力。在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下元素组合异常提取中因子分析和泛克里格法等线性方法可以较为精确的揭示出区域空间变化特征,S-A滤波法等非线性方法在提取局部元素组合异常信息的提取中是非常有效的,该方法组合可在多层次元素组合异常信息提取中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country’s mineral resources has been a key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otswana since independence in 1966. The Government of Bots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