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三七对下肢缺血大鼠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毛细血管密度(MVD)、CD34+、FLK-1+以及血酶等的影响,探讨三七对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影响,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寻找有效方法。方法:1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三七高剂量组、三七中剂量组、三七低剂量组、丹参片组;模型组、三七组和丹参片组大鼠行左侧下肢股动脉结扎术,造成下肢血管缺血模型。三七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0.572g∕kg、0.286g∕kg、0.143g∕kg术后进行灌胃;丹参片组按照0.286g∕kg灌服,每天1次,连续14天。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蒸馏水。分别于术后3天、7天、14天对各组大鼠中外周血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CD34+、FLK-1+进行测定;取术侧腓肠肌,观察缺血下肢毛细血管结构的恢复,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单位视野蓝染面积/单位视野面积);左下肢苏木精-伊红(HE)病理染色,观察骨骼肌细胞间血管数目;测定肌肉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术后第14天观察各组左下肢坏死例数。结果:1.术后3天,SD大鼠缺血后肢未见出血、坏疽,颜色发白,伤口结痂;术后7天,伤口渐趋愈合;术后14天,血痂脱落,模型组见2例缺血后肢足垫处发黑。2.血酶测定:术后3天,除正常组外余组各组CK、LDH、AST均升高,三七低剂量组和模型组CK、AST值显著高于丹参片组及三七中、高剂量组(P<0.01);术后7天,各组LDH、AST、CK值普遍降低,其中丹参片组、三七各剂量组较模型组下降显著(P<0.05),三七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显著(P<0.01);术后14天,各组AST、CK、LDH值较前呈缓慢下降趋势,与术后7天差异不明显,与术后3天差异显著(P<0.05)。3.CD34+、FLK-1+阳性细胞测定:术后3天,丹参片组和三七各剂量组的值对比模型组都有所增高,其中三七高剂量组升高最显著(P<0.01);术后7天,三七高剂量组比例较其他组显著升高(P<0.05);术后14天,各组表达均有所降低。4.VEGF表达测定:术后3天,三七高、中剂量、丹参片组较模型组表达上升,差异显著(P<0.05),三七高剂量组VEGF蛋白表达值最高;术后7天,各组VEGF值逐渐下降,其中丹参片组和三七中、高剂量VEGF值下降较为明显(P<0.01);术后14天,相对于其它组,三七高剂量组VEGF值升高显著(P<0.05)。5.毛细血管密度(MVD)测定:术后7天,三七高剂量组MVD值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术后14天,三七高剂量组MVD高于三七低剂量组和模型组(P<0.05)。6.左下肢苏木精-伊红(HE)病理染色:正常组大鼠肌细胞排列较为规整,肌纤维之间可见血管分布;模型组血管数目相对于正常组变多,可见肌细胞萎缩,间质增生;三七高剂量组血管数目多于模型组,而且肌细胞萎缩较轻;三七低、中剂量组血管数目虽然变多,但不及高剂量组;丹参片组血管数目少量增多。结论:通过对大鼠各项指标测定,初步得出三七能够促进大鼠下肢缺血模型局部缺血组织中VEGF表达,使CD34+、FLK-1+阳性细胞增多,从而促进了缺血后肢血管的新生。三七高剂量组疗效明显优于三七低、中剂量组,可能和三七能够动员血管内皮祖细胞并使其向缺血组织迁移以及促进其增殖、分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