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会计信息失真,其理论基础包括合约理论、产权理论、制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研究会计信息失真,首先需要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与具体特征。本文运用合约理论与产权理论,从研究会计信息的经济学性质入手,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本质。指出会计信息是一种标签产品,它的使用价值是反映其所标识的主产品——企业的价值,其价值实现依赖于企业价值的实现。这一属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巨大的“经济后果性”,进而其真实与否、质量高低成为影响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结果的重要因素。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本文从外在于合约的角度定义了会计信息外部性的概念,指出会计信息外部性问题的解决途径是产权界定,而其“内部性”问题的解决途径则依赖于对产权的有效维护。当前我国会计信息的“内部性”问题远比其外部性问题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信息产权并未得到有效维护。从人权的角度来理解产权,认为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是确认利益相关者在生产、提供、使用会计信息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简单地将会计信息的所有权界定给某一方或由利益相关者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是一种侵权行为。 运用制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成本收益分析对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为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产生建立了一个一般性的逻辑分析框架。认为对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而言,委托—代理关系是其产生的客观基础,委托人、代理人效用函数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违规净收益大于不违规净收益是其产生的直接动因。 通过对财政部1997—2002年间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以及中国证监会1994—2003年间对上市公司发布的处罚决定的统计,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特征与原因。 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与监督理论、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上研究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途径,并将学术界提出的会计信息治理措施纳入上述一般性分析框架中,分别对它们的利弊进行了具体分析。 借鉴西方法和经济学中的UTC市场理论,设计了一个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市场方案。根据这个市场方案,投资者依法享有的获取真实会计信息的权利被从会计信息产权中分离出来,使得这种原来只能通过政府管制才能得到维护的权利可以在市场上自由转让。这一方案赋予了那些具备监督能力和索赔能力的市场主体较高的监督动力和索赔动力,增加了会计信息侵权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与惩罚力度,节约了交易成本,同时缓解了政府在会计信息产权维护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