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肝脏恶性肿瘤以及急慢性肝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因供体严重匮乏,很多患者在没等到合适肝脏之前就因疾病进展死亡,因此增加边缘性供体是解决供体短缺的关键方式之一。但是对于边缘性供肝的使用依然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拟结合本中心的肝移植实际情况,初步探索边缘供肝在肝移植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原位经典式肝移植手术治疗患者及相关供体的临床资料和人口学资料,收集患者术前和术后1天、1周、1月、3月、半年的人口学资料和抽血指标等数据,(1)根据供体来源不同分为边缘肝组和标准肝组,其中边缘肝组根据危险因素不同分为危险因素≤2个及危险因素2个两组,根据受体术前MELD-Na评分不同,分为MELD-Na≤15分及MELD>15分两组,分别分析比较不同组间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2)对不同类型边缘供肝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发生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可能危险因素。(3)根据患者术后第7天肝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肝功能恢复良好组及肝功能恢复不全组,分析两组间受体术前ALT、AST、INR、Cr、MELD-Na评分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8人,其中边缘肝组25人,标准肝组23人,两组受体术前性别、年龄、TB、ALT、AST、Cr、MELD-N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组18人,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组30人,两组受体术前ALT、AST、INR、Cr、MELD-Na评分也均无统计学差异。2.边缘肝组与标准肝组ALT、AST在术后1天均出现明显上升,术后1周左右明显下降至大致正常,术后1月、3月、半年基本维持在正常值水平;边缘肝组TB在术后1天上升,术后1周、1月、3月、半年持续下降,在术后1月左右降至正常值,标准肝组在术后1天轻微升高,1周、1月、3月、半年持续下降,同样也在术后1月左右降至正常值;两组ALT、AST、TB在术前术后时间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边缘肝组与标准肝组术后1周早期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两组肝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无论边缘肝组还是标准肝组,MELD-Na评分≤15分与MELD-Na评分>15的受体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边缘肝危险因素>2个组发生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边缘肝危险因素≤2个组(卡方=5.218,P=0.022)。6.边缘供肝危险因素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脂肪肝、血型不符供肝、老年肝与术前供体肝功能不全可能是发生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OR>1)。结论:1.边缘供肝组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标准供肝组,但术后1月以后,与标准供肝组相比,肝功能差异不大。2.受体术前ALT、AST、INR、Cr、MELD-Na评分的高低对于受体术后肝功能恢复影响不大。3.对于不同危险因素的供肝对比,危险因素越多的供体发生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可能性更高。4.脂肪肝、血型不符供肝、老年肝、术前供体肝功能不全可能是发生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5.在供体相对不足的目前现状,边缘肝的使用是相对安全的,选择危险因素数少的供体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