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是国家软实力的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中,国家形象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出来。随着在全球事务中角色重要性的提升,中国需要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些年我国政府已经有了越来越强的国家形象意识,各种形式的对外传播活动也相继展开。但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工作还不够到位,实践中还存在问题。国际上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依然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掌握的强大媒体影响力,经常给我国的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了解国家形象面对的实际问题,把握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全球趋势,进而探讨如何更全面有效地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当前我国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方式以及策略方面面临着特殊的挑战。首先,语言的障碍,中国媒体不能很好的用世界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风格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其次,虽然中国媒体硬件实力已经具有规模,但媒体运营的国际化内涵不足,不能很好的关注到全球热点问题,缺失国际舆论引导能力;再次,中国媒体政治色彩依然较为浓厚,内容缺少亲和力与感染力;最后一点,中国媒体缺乏向全世界有效传达以“中国梦”为核心的价值观的能力。综上原因,不掌握国际话语权,就不能有效地向世界解释中国崛起的原因以及中国发展壮大背后的动力,更难以有效宣传中国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模式。我国学术界对大众传媒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研究方面,研究数量虽多,但内容同质化程度较高,而且案例研究侧重传播技巧而忽略基础理论的探讨,难以催生“综合传播”的效应;往往分别从传播学、新闻学、或者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出发进行研究,囿于本专业的理论视域,缺失整体性的理论视野和分析视角。本文尝试以国际关系学为视角,以提高我国大众传媒的国际话语权和价值观传播能力为目标追求,探讨媒体如何设置议程、塑造风格,为打造具有世界舆论引导能力的大型传媒,进而更好的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提供智力支持。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一)改进思维方式和传播模式,加强国际沟通力的建设,通过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国家“新形象”和“好声音”;(二)熟悉受众接受心理,懂得国际主流价值观及其背后的认知体系,争取其他民族理解认同;(三)把握独立的新闻采编渠道,及时追踪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舆论朝着对我有利的方向发展;(四)主动设置议题,追踪人类共同焦点问题,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获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