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歌谣、谚语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h462r5134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谣、谚语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专用的话语方式。它不仅承载着广大民众朴素的政治理念和精神文化观念,也包涵着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司马迁感受到这些歌谣、谚语内在的意蕴,与自己的美政理念、精神追求、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因此,他非常重视歌谣、谚语,在《史记》撰写过程中像引据大义、正之经典一样引用了大量歌谣、谚语,融入各篇传记中。史公此举,一方面丰富了传记内容,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渗入传记中。司马迁在《史记》中共引入144条歌谣、谚语,有从先秦文献典籍中摘录的,也有他进行田野调查时采集的。这些歌谣、谚语,对后在世文学影响深远,其中很大一部分至今仍频繁出现于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中。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史记》中收录的歌谣、谚语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与史学角度对其进行综合研究。第一章,首先对歌谣、谚语的内涵、范围进行界定,确立本文研究对象;其次,介绍《史记》所引歌谣、谚语的来源情况,以及分布特点。第二章,对《史记》歌谣、谚语进行分类整理,有政治、经济、社会和其他等四种类型。对这四类歌谣、谚语分别研究,探讨其中蕴含的司马迁的美政理想、经济主张、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态度。第三,总结《史记》歌谣、谚语独特的艺术魅力。第四,研究《史记》引用歌谣、谚语的意义及影响。文学方面,提高《史记》的文学性;文学史方面,为后世传记文学写作提供范式;历史学方面,独特的平民立场以及内在狂欢式的更新激情,推进史书编纂的变革。
其他文献
<正> 笔者于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手臂麻木中,发现一经验穴,称为“臂灵”,经观察治疗219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19例,均以手臂麻木为主诉。其中男137例,女
民生财政支出监督是当前国家财政监督的重点之一。我国自20世纪初的税制改革开始,逐步建立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税法律制度,统一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法律,完善了流转税的
以“革命”之名肆虐十年之久的“文革”,是反思二十世纪中国史时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点。作家韩少功从改革开放伊始,直到当下,三十余年间未曾中断对“文革”及相关问题的反思
随着翻译研究的日益发展,人们发现翻译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文化转向”的出现,使得译者的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了有关学界的
中药药引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使用得当可以扬长避短,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药引的应用广泛而悠久,但面临逐渐下降的趋势,还有待中医药人员不断继承和发扬,根据临床实际需
对外医疗援助是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一项重要内容,迄今为止,中国向国外派遣医疗队已有50年的历史。1963—2008年,我国累计己向亚、非、拉、欧和大洋洲的69个国家和地区派
“发愤著书”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便种下了“发愤著书”这一传统的种子,此后其历经历代文人的进一步阐述、发展,在文
本文在研究大量“中学问题导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笔者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任教班级中的地理教学分别采用传统讲授和问题导学这两种方法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比较
<正>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胸骨前软组织水肿极少见,国内仅有个例报道。作者于1978~1988年见到3例,并以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效果较满意。现介绍于下: 一、临床资料:3例均为女性,年
傈僳族属氐羌的一支。明清时期,迫于官匪械斗与生存压力等原因,活动于雅砻江流域的傈僳族几经迁徙,大部分向西和西南边疆转移,居住于今天的怒江流域,还有一部分向北迁徙,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