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肺栓塞患者预后的原因分析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6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高危肺栓塞(PTE)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干预措施,探讨该类患者出现不同预后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及疑诊为高危PTE的4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15天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比较其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将溶栓治疗后的26例患者根据发病15天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其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出血发生率、神经系统损害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将确诊高危PTE的33例患者根据发病15天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对比其呼吸心跳骤停、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治疗情况,自主循环恢复(ROSC)等疗效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P<0.05被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实验室指标在高危PTE死亡预测中的价值评价应用ROC曲线分析,选择Youden’s指数最大的切点作为最佳临界值,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组间生存时间比较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M法(乘积限法)和log-rank检验。在单因素分析之后,使用Cox生存函数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高危PTE患者的死亡因素分析:本研究共纳入48例急性高危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死亡组27例(56.25%),存活组21例(43.75%)。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疑诊例数、溶栓例数、呼吸心跳骤停、意识丧失、呼吸困难、NT-pro BNP及p H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T-pro BNP在高危PTE患者15天死亡方面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95%CI:0.592~0.879,P=0.006)。以1440pg/m L为阳性界点,NT-pro BNP预测高危PTE患者15天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5%和57.1%。单因素生存分析:疑诊、未溶栓、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不存在呼吸困难症状、NT-pro BNP≥1440 pg/m L是高危PTE患者发病后15天死亡的预测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未溶栓(HR=0.292,95%CI=0.104~0.817)、呼吸心跳骤停(HR=12.523,95%CI=2.414~64.975)是高危PTE患者发病后15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高危PTE溶栓后患者的死亡因素分析:共有26例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存活组18例(85.71%),死亡组8例(29.63%)。两组患者在疑诊例数、呼吸心跳骤停、大出血、c Tn I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c Tn I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95%CI:0.530~0.998,P=0.035),表明该指标对高危PTE溶栓后患者的15天死亡有预测价值。以0.133μg/L为阳性分界点,c Tn I对于高危PTE溶栓后患者15天死亡预测的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72.2%。单因素生存回归分析表明,疑诊、呼吸心跳骤停、大出血、c Tn I≥0.133μg/L的患者发病后15天死亡风险更高。由于样本量过小,本研究未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3.确诊高危肺栓塞患者的死亡因素分析:本研究共纳入确诊高危PTE患者33例,其中死亡组13例(39.39%),存活组20例(60.61%)。合并呼吸心跳骤停、未获得ROSC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中,未获得ROSC且未溶栓的患者均死亡。结论:在高危PTE患者中,未溶栓、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不存在呼吸困难预示着更高的死亡风险。此外,疑诊患者更易因错过溶栓时机导致死亡。NT-Pro BNP、c Tn I可分别作为高危PTE患者、高危PTE溶栓后患者的死亡预测因子。溶栓治疗能极大程度降低高危PTE患者的死亡风险,无论是否获得ROSC,确诊或疑诊高危PTE的患者都应立即行溶栓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乳酸杆菌辅助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作用尚存争议,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乳酸杆菌辅助疗法对儿童Hp根除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6月。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合并计算根除率及
目的:分析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我国儿童抗NMDAR脑炎的特点;分析影响儿童抗NMDAR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指导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73例抗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索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危险因素及生存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间肾内科住院的CKD5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基础疾病、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通过调阅住院电子
目的:研究术前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FPR)对食管鳞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184例在我院已完成食管鳞癌(ESCC)根治术的患者,收集术前FPR值及临床资料,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FPR最佳临界值,并采用X~2检验分析其低值组和高值组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FPR值是否为患者预后相关因素中的独立危险因
第一部分老年认知障碍与营养不良的相关性背景:近年来,人们对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越来越感兴趣。然而,营养状况是否与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增加有关仍有不确定性。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人群认知障碍与营养不良的相关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本横断面研究纳入了2365名60岁以上老人,采用微型营养评估量表简化版(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Short Form,MNA-SF
目的探讨左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提高对左回旋支(LCX)病变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警觉,早期采取合理应对措施,改善预后。方法连续收集从2016年1月到2020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患者162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并证实其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根据罪犯血管分为左回旋支组、右冠状动脉(RCA)组。比较左
在夸克模型中,强子由一对正反夸克或三个夸克组成;而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预言胶球、混杂态和多夸克态这些新型强子的存在。因此在实验上寻找新型强子对检验和发展QCD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许多高能物理实验的重要物理目标之一。北京谱仪Ⅲ (BESⅢ)的工作能区在2 GeV至4.6 GeV,为τ-粲能区物理的详细研究提供了条件和机遇。J/ψ衰变一直被认为是寻找和研究新型强子的理想
目的总结儿童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的临床特征,分析RM相关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儿童RM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诊断RM的9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儿童RM患儿的临床特征,探索儿童RM相关的AKI的危险因素。结果(1)93例RM患儿发
目的对比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肺转移患者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99mTc-MIBI)显像结果与放射性碘治疗后131I全身显像(131I whole body scan,131I-WBS)结果,探究99mTc-MIBI显像结果对于DTC肺转移患者放射性碘治疗后的应用
目的:利用血清及胸水肿瘤标志物和CT征象建立肺癌风险预测模型,为伴有胸水的肺部病变患者提供癌症风险评估,以辅助肺癌的诊断。方法:收集并整理出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536例胸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训练集402例,验证集134例。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及既往研究经验对肺癌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来进一步明确变量。根据分析结果,共构建了三个预测模型(分别为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