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滩涂横跨多个气候带,形成丰富的地貌环境,孕育多样的生物资源,是许多濒危迁徙水鸟的栖息觅食地。上海浦东东滩位于长江口滨海湿地,是国际鸟类迁徙线上重要的停歇地及中转站,然而,随着近几年围垦加剧,底栖生物和滩涂植被的群落组成、分布格局及群落优势种发生变化,打乱了水鸟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因此,滩涂围垦后栖息地类型对水鸟分布及群落特征影响成为相关研究热点。目前,浦东东滩围垦后的滩涂逐渐由自然湿地转为农业种植养殖区及其他利用类型土地。已有研究表明,合理规划农业养殖塘能够为越冬雁鸭类提供栖息觅食场所,而大型农业种植区由于作物种植类型和农田管理模式等因素影响,缺少长期水鸟群落观测数据,对水鸟群落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研究自然滩涂、农业养殖区和农业种植区与水鸟群落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区域水鸟群落特征差异,探讨农业种植养殖区不同生境中的水鸟分布与生境选择,为农业发展与水鸟保育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调查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浦东东滩不同区域水鸟群落。其中自然滩涂、农业养殖区分别沿大堤内外随机选取3块样方,农业种植区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分为密集种植区,引水渠,河道和田间裸地4类生境,探讨围垦后不同类型生境对水鸟的影响。重点关注农业种植养殖区与水鸟群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水鸟群落调查2012年迁徙季共记录水鸟3072只次,隶属于5目10科54种。其中自然滩涂记录水鸟1784只次,隶属于3目6科30种。鸟类组成为鷉目、鹳形目和鸻形目;农业养殖塘记录水鸟867只次,隶属于5目9科31种。鸟类组成为鷉目、鹳形目、雁形目、鹤形目和鸻形目;农业种植区记录水鸟421只次,隶属于3目6科15种。鸟类组成为鹳形目、雁形目和鸻形目,引水渠容纳种类最多,其中田间裸地鸻形目种类最多。2013年越冬季共记录水鸟2084只次,隶属于6目8科21种。其中农业养殖塘记录水鸟1710只次,隶属于6目7科20种。鸟类组成为鹏鹏目、鹈形目、鹳形目、雁形目、鹤形目和鸻形目;农业种植区记录水鸟373只次,隶属于4目4科9种。鸟类组成为鹏鹏目、鹳形目、雁形目和鸻形目,引水渠可容纳水鸟种类最多。密集种植区鹳形目种类最多,引水渠鸻形目种类最多,河道鷉目种类最多。(2)不同调查区域迁徙季水鸟群落特征春秋迁徙季,鸻鹬类呈小群零散分布于自然滩涂,农业养殖区边缘浅水区以及农业种植区的田间裸地,鹭类在不同类型生境均有分布。且不同调查区域,春季迁徙水鸟密度为农业养殖区>自然滩涂>农业种植区,差异极显著(x2=16.761,p<0.01),在种类、多样性和均匀度上无显著差异;秋季农业种植区水鸟种类、多样性指数最大,密度为自然滩涂>农业养殖区>农业种植区,差异显著(x2=7.867,p<0.05)。可见不同调查迁徙季均可为水鸟提供栖息场所,农业养殖区和农业种植区逐渐成为水鸟觅食扩散区。(3)不同调查区域越冬季水鸟群落特征越冬季主要为雁鸭类水鸟,农业养殖塘与种植区相比,种类、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大,且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农业种植区内密集种植区种类、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最大,且差异极显著(p<0.01)。(4)农业种植区不同生境类型水鸟群落分析迁徙季农业种植区内密集种植区和河道出现的全部为鹭科水鸟;引水渠内广泛分布各类水鸟;田间裸地内出现鸻鹬类较多,且有少量鹭科水鸟分布其间。对不同生境类型水鸟出现频次进行卡方检验分析,4类生境水鸟分布差异极显著(X2=521.53,df=45,p<0.01).农业种植区因作物种植,生境因子发生明显变化。且迁徙水鸟以鸻鹬类为主,而春季仅在引水渠观察到少量鸻鹬类出现,故选取秋季迁徙鸻鹬类群落特征与平均水位、植被平均高度、植被盖度及裸地面积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秋季鸻鹬类的密度与裸地面积比呈显著正相关(p=0.008)。鸻鹬类的种类、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与平均水位、植被平均高度、植被盖度呈负相关,即平均水位较低的裸地鸻鹬类较多,可能与鸻鹬类主要栖息在水位2-10cm浅水滩涂有关,且植被高,覆盖面积较大的区域不适宜鸻鹬类活动且观察性差。此外,鸻鹬类的种类和多样性与裸地面积比呈现正相关,可能由于农业种植区作为鸻鹬类回避高潮位的临时场所,田间裸地较适宜,可观察到的鸻鹬类种类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