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既存在理论认识的误区,也存在实践操作的盲点。因此,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人们明晰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而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其次,有利于深入探讨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理论思路,特别是当前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通过理论的探索试图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后勤管理的理论模式,以理清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路。其实践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指导我国高校社会化条件下后勤管理的实践工作。其次,有利于提供政策指导。通过后勤管理模式研究可以为高校后勤管理的高层决策者以及政府部门提供政策上指导。 为了明确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路,本文首先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制约因素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在界定后勤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勤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后勤管理观念、后勤管理结构、后勤管理体制、后勤管理机制,并指出其运行不但要受到内部构成要素、联系方式以及运行方式的影响,而且受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高等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制约。 其次,本文对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实证性分析,试图通过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后勤管理模式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后勤管理模式各要素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探讨,从而明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因此,构建我国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是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构建新的社会化条件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企业管理的管理规律、后勤必须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高教发展的办学规律。尽管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要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但f\硕士学位论文w AuThR’S THESIS 是由于缺乏理论支撑,执行力度不大,使很多高校处于徘徊、观望状态,导致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后勤管理观念陈旧、后勤管理结构 失衡、后勤管理体制落后、后勤管理机制不健全、后勤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一 系列问题。 最后,本文针对后勤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策思考,指出高校后 勤管理模式改革应从树立科学的后勤管理观念,调整现行的后勤管理结构,建 立合理的后勤管理体制、健全高效的后勤管理机制等四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说, 树立科学的后勤管理观念就是要更新本质观、价值观、质量观和对象观,调整 后勤管理结构就是要采用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型结构,建立合理的后勤管理体 制,就是要建立合理的领导体制、执行体制、咨询体制和监督反馈体制,健全 高效的后勤管理机制就是要明确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