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化”作为我国古代社会实施统治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揭示“教化”的含义入手,在考察教化活动和教化思想萌芽的基础上,分别对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教化思想、教化政策、教化模式、教化活动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不仅在研究古代教化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方面具有一定学术意义,而且对当今我国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借鉴。教,即是在地位、知识、品行上的优越者施行政教伦理等措施,其他人进行仿效的活动。化,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状态和结果。教化,是一种有目的的主观引导,是主体之于客体的施与和示范;是教化对象接受施教者的善标准与观念的过程;是一种教化客体从被动效仿、接受到主动认同、融合的过程;教化以教致化,教为手段,化为鹄的,教化客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是教化活动所追求的效果,其最高境界是教化内容内化为教化客体的内在精神要素,教化内容与教化客体的精神结构圆融一体,化而无痕,化而无返。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类型具体来说,即宣教教育、劝学教育、明礼教育、公德教育、感化教育、善恶教育6种类型。中国古代教化理论的基本特征即政教合一、德行中心、外在规训与内在修养、教化方法选择与人性认识、家庭社会学校教化5个方面。从原始社会的教化活动,到西周教化思想的萌芽,使得教化思想在周代得到了初步实践。其中,尤以管子的教化思想尤为显著。管子作为现实政治之实践者,既主张以法治国,又肯定道德教化的必要性。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系统化、哲理化的时期。诸子百家各自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发展影响较大。儒家化政于教、寄治于俗的教化传统可以说肇始于孔子。孔子高度重视教化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德”、“礼”的教化在道德上得到改善和提高,承认和强调后天习染的作用。这为后世的教化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其后的孟子以“人性善”的人性观为基础,认为通过道德教化“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从“人性恶”出发,强调“隆礼重法”、“明德慎罚”以及德礼教化对人们“化性起伪”的重要性。对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教的教化活动以及对教化政策进行了分析与解读。综上所述,传统教化论对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孕育拥有巨大的影响,是适应统治者控制与整合社会思想,整合和塑造社会精神秩序的实践需求的产物。通过教化活动协调社会利益,排除、淡化或隐藏社会价值冲突,整合社会价值观念,促使民族精神系统向和谐有序方向发展;通过教化活动宣传、树立民族成员学习、模仿的道德榜样,鼓励民众向具有特定示范效应的典范学习,并辅以相应的社会物质与精神奖励,提供了民族精神秩序建构与整合的激励机制;通过教化活动向社会宣讲法律、制度、道德等所倡导、鼓励或禁止的思想或行为,从而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