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保护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nn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生物识别技术因其准确性和便捷性现得到广泛使用,同时,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在采集、保存使用及流转的个人阶段无不存在着泄露和滥用的风险。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等特征,在应用过程中一旦信息遭到侵害,其损害后果将是重大且不可逆的。如何在享受个人生物识别技术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保护好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这是我们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法律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主要是规定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概括性保护当中。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生物识别技术的进步,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保护无法跟上在商业领域发展的步伐而显得不足。我国现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是关于身份信息、个人信息、生物基因信息,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正式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针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在收集和运用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欧盟主要是综合立法保护模式,规定的是关于生物识别数据处理的原则性条款,在2018年5月生效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当中针对生物识别数据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美国是将生物识别隐私的保护置于隐私权保护框架之下,公权力部门制定一系列规则,使政府的行政机构保障信息数据的开发利用,第三方的开发利用则是通过行业协会自主规范,故美国采用的模式是将法律规定与行业约定结合,给予了生物识别隐私数据保护更大的弹性。欧美立法环境不同、价值也存在差异导致得出不同的立法模式。我国应当有取舍的借鉴欧美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和法制体系,构建出配套的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模式,从而更好地保障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安全。我国对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于民事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律的规定中可以获得支持。目前整个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还未完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缺乏专门性保护、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法律救济存在困难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生物识别信息科学技术,推进生物识别信息领域产业的进步,应当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形成专门的法律保护模式。设立独立的生物识别信息监管机构,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处理进行监督与指导。
其他文献
文化越厚重,使命越光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
报纸
就DVB over IP的网络电视传输,提出了一种针对传输流的不等差错保护算法,还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频质量评估标准——预期受损条块数和基于该评估标准的一种数据交织策略,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地提高了视频传输的可靠性,减少了网络丢包对视频质量的影响。
实验教学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但可以巩固理论教学所学内容.也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研究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简称同步审计)是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中国特有的审计制度。其特有的同步性、联合性、全面性等特征,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及时查办违法违纪违规领导干部、任免领导干部、提升审计质效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实践,审计机关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同步审计经验,但仍存在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实施效果不尽相同的问题,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本文首先介绍了党政领
随着各国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电动汽车(EVs)的开发和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满足行驶过程中动力系统对比能量和比功率的性能要求,动力电池与超级电容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提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界定,高技术产业是指研究开发(R&D)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高于其他各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此类产业有5个:“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有三个支撑条件;一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二是高水平的资本运作体系;三是高效率的市场营销体系。其中,人才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决定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