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术后较高的再狭窄率一直是困扰其更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再狭窄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血管弹性回缩、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血管的晚期重塑以及血栓的形成。再狭窄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及其分泌释放的细胞因子和活性物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特异性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在血管壁单核巨噬细胞的募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方案包括常规药物治疗、分子生物学和机械的方法(如支架)并不能完全有效的预防再狭窄的发生。常规治疗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结果常常迥然,因此研究者希望对于局部血管再狭窄的治疗与预防可以通过在损伤血管局部给予相应的有效制剂达到治疗目的。纳米粒子(Nanoparticles,NP)体积微小,可以通过目前临床应用的任何导管系统,能通过组织间隙并为细胞所摄取,缓慢释放所携带的药物。已有的研究表明对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过程的抑制,如应用抗MCP-1抗体、抗单核巨噬细胞抗体、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能够减轻球囊损伤后的内膜增生。 本实验的目的应用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为材料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含载地塞米松的纳米粒子,对NP进行表征和体外释放实验,同时观察地塞米松纳米粒子局部灌注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内膜增生的影响。进一步应用重组反义MCP-1基因,分别以纳米粒子和阳离子脂质体为载体局部血管定位基因转染,观察反义MCP-1对球囊损伤后局部血管表达MCP-1、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内膜增生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探索新的治疗途径。 本实验制备地塞米松纳米粒子平均载药量为17%,平均粒径小于300nm,扫描电镜下观察其为表面光滑的球体;体外释放近似于零级过程,4周释放60%左右的药物。动物实验在球囊损伤兔髂动脉后进行局部灌注地塞米松纳米粒子,血管壁中地塞米松的含量在3小时、24小时、3天和7天分别为47.96±15.35、30.86±18.93、14.16±6.51和2.85±0.91μ/10mg动脉干重,14天时检测不到;对侧血管和血浆药物浓度始终未检测到。球囊损伤术后21天行病理学检查,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白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