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茅属6种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共生体碳氮磷含量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53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茅属(Festuca spp.)是在全球温带广泛分布且具有重要经济与生态价值的植物。Epichlo?属内生真菌可与该属部分植物形成共生体,使之具备较强的生长及抗逆特性,但对其作用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采自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及甘肃等四省的高羊茅(F. arundinacea)、中华羊茅(F. sinensis)、草甸羊茅(F. pratensis)、细芒羊茅(F. stapfii)、紫羊茅(F. rubra)和羊茅(F. ovina)等6种植物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供试植物内生真菌的带菌率及其多样性,检测了内生真菌真菌病毒,比较了带内生真菌和不带内生真菌植物的C、N、P元素含量,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羊茅属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供试的6种禾草中,草甸羊茅和紫羊茅未镜检发现内生真菌,中华羊茅的内生真菌平均带菌率最高,为35.4%,细芒羊茅次之,为27.4%,高羊茅和羊茅带菌率均在10%以下。发现4种供试禾草的带菌率与采集地降水与海拔成正相关关系,与温度成负相关。
  2.比较了切段和涂抹2种分离方法,分别在马铃薯琼脂糖培养基(PDA)、麦芽浸膏培养基(MEA)、高羊茅煎煮液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SA)和改良马丁培养基(FA)等4种培养基上,分离内生真菌的效果。2种分离方法所获分离率分别为9.07%和8.61%,在PDA和PSA培养基的分离率最高,均为10.0%,其次是MEA,为9.57%,FA分离率最低,为5.8%。
  3.对分离获得的Epichlo?属内生真菌依据形态学特征进行聚类分析,与细芒羊茅共生的内生真菌初步鉴定为E.starrii;与高羊茅和羊茅共生的均为E.typhina;而与中华羊茅共生的具有一定的形态学多样性,可分为4支,其中一支为E.sinensis,其余3支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4.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供试禾草中分离得到的32株内生真菌菌株进行核酸检测,均未发现dsRNA,即真菌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供试内生真菌均未携带病毒。
  5.采用平板对峙的方法,测定了E.starrii、E.typhina和E.sinensis三种禾草内生真菌对匍柄霉(Stemphylium sp.)和离蠕孢(Bipolaris sp.)两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发现E.typhina对匍柄霉的抑菌率最高,为25.0%;E.sinensis对离蠕孢的抑菌率最高,为20.0%。
  6.对4种羊茅全氮(TN)、全磷(TP)和有机碳(OC)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与不带内生真菌的植株相比,带菌高羊茅、细芒羊茅、中华羊茅和羊茅植株的TN含量较高,其中中华羊茅和羊茅的TN含量差异显著(P<0.05),分别增加了22.3%和11.6%。带菌的4种羊茅的TP、OC含量亦显著增加,其中TP含量最高可增加26.5%;OC含量可增加1.9%-2.8%。内生真菌降低了供试4种禾草的C:N和C:P,其中中华羊茅和羊茅的C:N分别降低了16.0%和8.6%(P<0.05);细芒羊茅的C:P降低最多,降幅达19.3%。而内生真菌对供试4种禾草的N:P影响则因植物种而异,与不带内生真菌的植株相比,高羊茅和细芒羊茅的N:P分别降低了11.1%和10.1%,而中华羊茅和羊茅的N:P分别提高了13.4%和4.4%。
其他文献
天然草原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构成草原植被物种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特征的内涵则在于大量药用和保健植物的广泛分布,它不仅是支撑草原畜牧业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护其产业特色的根本保证。因此,了解并掌握草原植被的性状特征,特别是草原药用植物的群落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既是草原牧区实行放牧畜牧业经营方式的前提条件,也是深刻认识草原传统游牧制科学内涵的基本要求。有鉴于此,2017-2019年,选择合作市
学位
目的  掌握嘉峪关市社区居民的卫生状况,发现社区居民中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了解和分析社区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和卫生服务需求及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等,从而为确定社区优先干预项目、明确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为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进一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奠定信息基础和提供重要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对嘉峪关市人口集中的八个
学位
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开发新的电催化剂促进氧还原反应(ORR)、氢析出反应(HER)、氧析出反应(OER)、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氮还原反应(NRR)等小分子反应能有效地实现能源转换并改变能源结构。石墨烯特殊的二维(2D)单层结构,使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和导热性强等优点,在催化领域迅速崛起。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石墨烯的一些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人们也逐渐开始寻
学位
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以及CO_2过度排放导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太阳能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被广泛应用于将CO_2转化为可利用的碳基燃料,如CO,HCOOH,CH_4等。目前,大部分报道的光催化CO_2还原的体系都是基于100%浓度的CO_2气氛,而重工业排放的废气中,CO_2浓度约为5%-15%。此外,光催化还原CO_2过程中催化界面上的反应机理的研究也尚未深入
学位
逐年增加的化石燃料消耗,造成了严重的能源短缺和过量的温室气体(CO_2)排放,寻找廉价、可持续的方式解决这两个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将CO_2转化为可利用的燃料和化学品被认为是“一箭双雕”的途径。由于CO_2分子高热力学稳定性,使开发高效的催化剂成为CO_2转化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表明,过渡金属可通过轨道间强杂化作用与吸附的CO_2分子键合,进行连续的质子化,形成碳氢化合物。过渡金属修饰的多金属氧
学位
配位聚合物是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簇通过有机配体桥连形成的一类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配位聚合物由于具有丰富的结构类型和多样的功能性质,在光、电、磁、催化和吸附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前景,是目前合成化学和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本论文以5-磺酸基间苯二甲酸钠盐和4,4-联吡啶为桥连配体,利用兼具多功能性和强配位能力的廉价过渡金属盐提供金属中心,通过扩散法成功制备了两种具有缠结结构的晶
学位
学位
在药物和生物化学中常含有各种有机磷化合物,其含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因此,发展一种简单并有效的策略实现碳-磷键的构建就显得非常重要。本论文中提出了一种一级醇碳-氢键氧化串联磷酰化反应的新策略,其是在空气氛围下,用RFT作光敏剂实现醇的氧化与碱催化的磷酰化选择性加成相结合以合成α-羟基磷酸酯的方法;同时我们以5-羟甲基呋喃甲醛为底物与各种磷源以良好的产率和较高的对映体选择性实现了选择性磷酰化反
学位
重金属污染是目前污染防治亟待解决的问题,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吸附、催化、分离提纯等方向应用广泛。本论文合成了咪唑型聚离子液体吸附剂,研究其对水中VIB族金属同多酸根负离子和汞氯配阴离子吸附性能,对吸附条件进行了优化,推测了吸附机理,并对该吸附剂动态吸附过程进行探讨。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阐述了VIB族金属和汞的主要物化特性以及在生活生产过程中的广泛用途。简述了铬、汞等重金属流入生态
学位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已经引起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特别是温室气体CO2的大量排放,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通过光催化还原对CO2进行转化与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极具潜力的方法之一。要使这一方法得以应用,关键在于开发使用高效的光催化剂体系。TiO2和CdS是光催化CO2转化中应用研究较多的半导体材料,但是,TiO2只能响应紫外光且光生载流子迁移速率较慢,CdS自身容易发生光腐蚀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