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赖特的《土生子》,作为第一部抗议小说,一直被认为是黑人文学中的里程碑。但是从它问世后,除了肯定外,批评之声不断。一方面,有人批评《土生子》的体裁更像宣传资料而非小说。另一方面认为,主人公别格在小说中的表现过于耸人听闻,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行为上都没能消除黑人一直以来被误解的形象。也就是说,《土生子》中的别格不能被视为一个新黑人形象。因此,本文试图从小说的要素方面,来探讨主人公别格从一名暴力的青年成长为新黑人英雄的过程。从小说要素的角度,本文对《土生子》中三部分的故事背景,故事的情节,主人公的塑造,以及作者的叙事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小说通过对故事背景的描写,使读者能置身于其中感受到由于外部环境对别格的影响使得他眼中的外部环境变形从而反映出他内心的害怕和恐惧。通过分析小说三部分中依次出现的主要情节,挖掘出了别格作为新黑人英雄的成长过程:从本能的冲动和发泄内心积蓄的压抑到产生对自己的行为动机、思想活动进行质问、思考的飞跃,最后理性意识苏醒、自我发展成熟而获得内心的解放。对小说中主人公塑造的分析指出了别格的两次谋杀对他内心成长的意义。而作者在小说中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的运用使读者能进一步感受到,随着别格内心世界的成长,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所做出的不同回应。与此同时,本文利用弗洛伊德理论对别格的暴力行为进行了分析。种族歧视从小就严重压制了别格对生活的憧憬,使得他没有发展出理性和成熟的自我。当这种压抑上升到了极点,别格被迫采取暴力来释放自己。在被他施予暴力的对象中,有些是属于为了释放压力所移置的对象,有的是属于为了减轻自责所投射的对象。虽然别格的这些暴力行为似乎都是出于无意识的本能反应,但当他误杀玛丽后,他开始在来自内心自省和客观外界作用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自己,使其心理无意识和意识达成协调,进而获得成熟和理性的自我。不同于传统中逆来顺受的黑人形象汤姆,别格通过暴力找到了回归理性自我的手段。虽然别格的行为揭示了美国黑人只有在极端与暴力的情况下才会引起白人社会的注意这一事实,但理查·赖特的别格在试图通过暴力赢得白人社会的承认时没有成功。而这一思想被拉尔夫·埃里森继承和发展,并通过他的作品《隐形人》在探索黑人被白人社会接受和承认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因此,对别格作为一个新黑人英雄形象的研究不仅再次肯定了理查·奈特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同时对进一步研究黑人形象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嬗变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