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你+感知证判义V”话语标记分析——兼论汉法两种语言在相关表达式中的异同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69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以后,语法学界开始关注对言语交际中话语标记的研究,话语标记在汉语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对话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话语标记的类覆盖面非常广泛,包括了语气词、指示代词等等,甚至还包括一些短语。在频繁的言语交际中我们发现“我/你”+感官认知类动词形成的构式也常常被用作话语标记,值得全面、细致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打算将结构主义的描写方法和功能主义的解释法相结合,坚持“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运用主观性和主观化,认知语言学的构式化理论以及语用学的会话合作原则等理论,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解释这类特殊“我/你V”的主谓结构作为话语标记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综述部分。全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对前人对话语标记的研究进行总结,并简述与话语标记相关的理论研究。第二节通过研读前人对话语标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大致把握前人的研究内容与方向,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以感知义动词“觉得”构成的主谓结构个例研究。全章共分四节。从“我/你觉得”去范畴化的角度,分析了其线性分布、语义泛化等方面,总结了在篇章的关联作用;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其构成的主谓结构标记化的过程。从跨语言的视角对汉法话语标记的不同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为以知晓义动词“知道”构成的主谓结构个例研究。全章共分五节。对“我/你知道”的分布特点、篇章衔接功能、人际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得出其标记化的过程。并从汉法比较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在不同语言中言语交际的不同特点。   第三章为以观点义动词“认为”构成的主谓结构个例研究。全章共分三节。对其线性分布、构成话语标记的条件以及话语组织功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出其构式标记化的过程,同时与法语中构成的相似构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四章为结语部分。首先对全文的研究成果及提出论点作了归纳,阐述了“我/你+感知观点义V”结构标记化形成的共性,其次总结了文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为结论部分。
其他文献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集大成者。《总目》作为一部大型官修目录著作,凝聚了乾嘉时期众多学者的学识和智慧,通过对其研究有助于梳理之前学术发展脉络。史部地理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但由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即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在跨文化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障碍。中国人
由艺术家葛磊策划的项目“在中国:早期照相与工艺”的展览于泰康空间开幕。这个展览带领大家把目光投向19世纪的中国早期摄影,展览主要展示了艺术家葛磊多年收藏的中国早期摄影作品以及其他艺术家摄影工艺作品。  展览组成  展览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照相在中国:以照相业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线索,通过艺术家葛磊收藏的、囊括几乎所有19世纪在华重要西方及中国摄影师的二百多件名片格式照片与橱柜照片;第二部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