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9年10月23日深圳创业板市场开板至今,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已经由当初的28家发展到了2012年8月末的350家,实现了突飞猛进地增长。创业板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为高成长、高风险、高科技含量、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即“三高六新”)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也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机制。区别于我国其他证券市场,创业板市场的共性是准入门槛低、公司规模小、高市盈率发行、高成长、高科技含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强调知识产权转化为产品的能力等,这些特点使得创业板上市公司比主板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财务风险。构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指标体系,为创业板企业提供一种财务风险评价的方法,使企业能及时地识别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是研究的目的所在。主要内容包括:从创业板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和企业财务状况评价方法三个大的方面总结了现有的研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从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三个方面分析了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内容和特点,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在财务风险的内容、特点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解构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以财务风险指标设计的原则为指导,建立起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指标体系,从企业的资本资产结构、技术水平、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周转能力等方面综合地反映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和指标层次的权重比例。在财务风险指标体系作用的发挥中,以创业板医药制造企业北陆药业为例,选取医药行业中规模值小于10的企业为样本,以样本公司2012年的年度报告为依据,分别计算确定各指标的临界值,并通过对北陆药业的指标值与临界值的比对来识别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基于指标体系所识别的财务风险,站在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角度来寻求防范和应对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同时也为完善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提供参考意见。基于上述背景和研究目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构建和运用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第一部分旨在阐明选题的背景与依据,以及研究的现实意义,从创业板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总结了现有研究,并概述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结合企业的政策环境、行业特征、成长阶段、企业规模以及管理制度等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从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内容、特点和财务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三个方面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第三部分确立财务风险指标设计的原则,根据创业板市场的特点将财务风险指标予以分类,在此基础上理清核心指标与附加指标;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分配,构建起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第四部分确立各类指标的临界值,并定期将指标值与指标临界值进行比对分析,依据指标的变化和指标临界值寻求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从而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一个从创业板上市公司实际出发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而不是直接照搬主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创业板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同时指标临界值的确定以公司所在行业同等规模的企业为样本计算而来,更加有参考价值。由于作者知识结构的缺陷,论文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的是具有主观性的专家评分法,而不是更加数量化的层次分析法,除此之外,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可能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