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肿瘤恶病质小鼠模型,研究泮托拉唑对恶病质状态下的骨骼肌消耗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为恶病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8只雄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6个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恶病质组(CC)、低浓度治疗组(CL)、中浓度治疗组(CM)、高浓度治疗组(CH)、生理盐水组(CS)。荷瘤小鼠于右前肢腋下接种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26,以建立小鼠肿瘤恶病质模型;正常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PBS缓冲液。每日监测小鼠的体重、肿瘤的大小以及各组小鼠的自发活动。待接种肿瘤细胞的小鼠进入到恶病质状态后,治疗组采用不同浓度的泮托拉唑灌胃,生理盐水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NC组和CC组不作任何干预。待药物治疗2周后,收集标本检测相关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IL-6及TNF-α水平。Real-time PCR检测腓肠肌JAK2及STAT3 m 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p-JAK2,p-STAT3,Fbx32和Mu RF1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腓肠肌组织中Fbx32和Mu RF1的表达。HE染色观察腓肠肌形态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1肿瘤恶病质模型成功建立荷瘤小鼠在接种肿瘤细胞后第5天,皮下可触及肿瘤结节生长;接种后第12天,荷瘤小鼠肿瘤明显增大,体重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并且出现了自发性活动减少(p<0.05)、毛发暗淡无光、精神虚弱等症状,提示荷瘤小鼠进入恶病质状态。2小鼠体质量及腓肠肌变化接种肿瘤细胞后第5天,荷瘤小鼠皮下可触及肿瘤结节,但各组小鼠体重无差异(p>0.05);接种c26细胞后第12天,荷瘤小鼠较正常组体重明显减轻(p<0.05);在泮托拉唑干预2周后,治疗组小鼠较生理盐水组体重有不同程度增加,且高浓度组小鼠体重增加最为明显(p<0.05)。实验结束时,治疗组小鼠较生理盐水组腓肠肌重量及横切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高浓度组小鼠体重增加最为明显(p<0.05);高浓度组小鼠的肿瘤重量较生理盐水组也有明显减轻(p<0.05)。3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在恶病质小鼠中显著升高(p<0.05)。在使用泮托拉唑干预后,各浓度组较生理盐水组血清炎性因子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尤其高浓度组降低得最为显著(p<0.05)。4小鼠炎性通路JAK2/STAT3表达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炎性通路JAK2和STAT3的m RNA表达水平在恶病质小鼠中显著升高(p<0.05),并且p-JAK2和p-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在恶病质小鼠中也明显增高(p<0.05)。在使用泮托拉唑干预后,各浓度治疗组同生理盐水组比较,JAK2和STAT3的m RNA表达水平以及p-JAK2和p-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尤其以高浓度组降低最为显著(p<0.05)。5小鼠骨骼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恶病质组小鼠腓肠肌中的Mu RF1和Fbx3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泮托拉唑干预后,不同浓度干预组小鼠的Mu RF1和Fbx32的蛋白表达水平较生理盐水组均降低,且高浓度组降低最为明显(p<0.05)。结论小鼠C26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成功建立肿瘤恶病质模型。泮托拉唑能明显改善肿瘤恶病质一般情况,增加体质量,缓解骨骼肌萎缩,抑制肿瘤生长,并且高浓度泮托拉唑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泮托拉唑缓解肿瘤恶病质骨骼肌消耗可能是通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性通路JAK2/STAT3的激活,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