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旨在研究食淀粉乳杆菌发酵产物以及发酵产物中不同分子量范围分泌蛋白的抗RV的抗病毒效应,分析胆盐、胰酶处理前后各分子量段的分泌蛋白抗病毒能力,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本研究首先采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食淀粉乳杆菌发酵产物中总蛋白,然后分别用孔径为3 KD、10 KD、50 KD的超滤离心管过滤并获取发酵产物中的1-3 KD、3 KD-10 KD、10-50 KD、50 KD以上四段分子量范围内蛋白。实验以IPEC-J2细胞为平台,首先采用MTT法和Karber法检测食淀粉乳杆菌的MRS正常培养基发酵产物、去蛋白MRS培养基发酵产物、总蛋白以及各分子量段蛋白的抗病毒能力。检测结果发现,食淀粉乳杆菌的MRS正常培养发酵产物的抗病毒作用最强,去蛋白质MRS培养发酵产物、总蛋白以及各分子量段蛋白均具有抗病毒作用,且病毒抑制率:MRS正常培养基发酵产物>去蛋白质MRS培养基发酵产物>总蛋白>1-3 KD分子量段蛋白>3-10 KD分子量段蛋白>10-50 KD分子量段蛋白>大于50 KD分子量段蛋白。其次,选择分泌蛋白各分子量段,分别使用胰酶、猪胆盐单独处理和混合处理,接种于IPEC-J2细胞,初步模拟肠道内环境;再次采用MTT法和Karber法检测抗病毒活性。结果发现,经胰酶、猪胆盐以及胰酶胆盐混合物处理过的蛋白与处理前相比,其抗病毒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各分子量段的分泌蛋白均具有耐胰酶、耐胆盐的特性。将总蛋白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发现,未发现1-3 KD分子量段范围内的蛋白(仅在Tricine-SDS-PAGE电泳检出),3-10KD分子量段范围内的蛋白检测到一种,10-50KD分子量段范围内的蛋白有24种,大于50 KD分子量段的蛋白有21种。其中大多蛋白功能已经明确,少数功能还有待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抗RV病毒的机制,根据蔗糖对猪的小肠上皮细胞的免疫增强作用,实验采用蔗糖联合总蛋白检测其混合物的抗病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单独蔗糖组与病毒组抗病毒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蔗糖联合总蛋白组与总蛋白组抗病毒能力差异也不显著(P>0.05)。由于乙酸在肠道内含量较高,所以本实验采用MTT法,进行单独乙酸、乙酸与总蛋白联合使用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显示单独乙酸抗病毒能力与病毒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乙酸联合总蛋白抗病毒能力强于单独使用蛋白组,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乙酸加强了总蛋白的抗病毒作用,提示短链脂肪酸中的乙酸可以加强食淀粉乳杆菌的抗病毒作用。综上所述,食淀粉乳杆菌发酵产物中的各分子量段的分泌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抗RV作用,3-10 KD分子量段仅一种功能未定蛋白,其他量段检测出有多种蛋白成分。蔗糖无明显抗RV作用。短链脂肪酸能够加强分泌蛋白抗RV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