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八笺》摄生理论架构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inlong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生是如今最热门的话题,也是中医药学最伟大的瑰宝。生命健康问题一直是国家所关注的,我国现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国民健康是重大因素,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了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的发展战略地位。目的:中国有五千年的养生学历史,中国人对自我的保健、调节体内外平衡有一系列的理论与技术。在养生学浩瀚文献中,选取极其具有研究价值的《遵生八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八笺理论架构所蕴含的养生规律及其养生方案;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介绍了高濂生平以及《遵生八笺》版本、学术特点、成书背景等内容;第二章为八笺理论架构研究,详细论述《清修秒论笺》、《四时调摄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饮馔服食笺》、《燕闲清赏笺》、《灵秘丹药笺》、《尘外遐举笺》的养生内容;第三章为《遵生八笺》于现代养生的启示。方法:利用校图书馆书籍资源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读秀等网络平台,运用文献学方法、归纳整理法、数据统计法将原始文献整理并分析,以得到能供养生学所能借鉴参考的资料。结果:(1)《遵生八笺》为我国古代养生学文献中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兼优的养生学专著,书中之“八笺”几乎概括了传统养生的所有领域,具有集大成性质;(2)《遵生八笺》整本书构思巧妙,框架结构层次分明,养生内容包含了理论大纲-法则-技术三个层面,以养生理论为其主导养生技术为辅助,注重精神修养法,养生首要养其心,“心药”才是养生的最好的良方;(3)《遵生八笺》所提出的养生不是简单、孤立的生活行为,而是需要理论指导的一种漫长的自我调养过程;(4)该书以“八笺”为题,实为对养生之道的精神概括和归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在社会节奏加快的今天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结论:研究《遵生八笺》重视生命的可贵,生命需要尊重和爱护,养生延续的不单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对父母的感恩,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对现代养生的误区如偏主饮食、偏主形体锻炼、偏主药饵服食等方面具有纠正作用;其养生理论对现代养生具有新的启示。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从四方面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
摘 要: 本文作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 兴趣 自信 数学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题训练为主,枯燥而乏味。让学生在自信、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有时是与生俱来的,但更多的时候,则要靠后天的引导与培养,这就要看教师是否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本领了。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中阶段的数学,是学习其它学科和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必要基础。且在高考的考试中,所占分值较高。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基础。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同学有怵头、恐惧、厌烦学数学的心理。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又形成不爱学、不想学甚至对数学逆反的恶性循环。如果这样持续下去,会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和高考等。升入高中阶
目的:  观察分经辨证针灸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为指导针灸治疗颈性失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  将符合颈性失眠诊断和纳入标准的 70 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 35
十几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工作让我受益匪浅。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他们在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破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并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应”的积极作用。  应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并不是每次考试都得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地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完成该使命,首先教师本身应具备创新意识;其次了解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最后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