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农业大国。如何改善农户生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将是今后“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和通讯的极大便利,城乡关系的改善,农户的社会性活动变得更为活跃,社会交往空间进一步扩张,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速度不断加快,空间转移范围不断扩张。村镇的界限被打破,农户的交往空间向外扩张。农村社会网络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农村社会网络是农民人际交往的载体平台,也是他们赖以生活和从事生产的场域。因此社会网络一直对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农村社会网络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网络对农户生计如何作用,又会对农户生计产生怎样的实际影响,这是需要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2018~2019年开展的农户问卷调查的实地调研数据,结合统计与计量方法,分析了社会网络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具体看,首先,根据调查目标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预调研,进而调整问卷内容,进行正式入户调研。其次,以甘肃省平凉市和白银市的农村地区为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县、市、区的农户,较好地反映该区域农户的整体情况。最后通过stata15.0软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社会网络对农户生计收入的影响,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本文研究区域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和白银市,农村人口占比较大,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全国农村人口占比为39.40%,甘肃省2019年农村人口数量占比51.51%,甘肃省平凉市2019年农村人口占比为58.02%。甘肃省白银市2019年农村人口占比为46.70%。2.农户家庭生计及社会网络总体处于低水平。农户户主平均年龄普遍较高,达到了54.34岁,而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37年。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外出打工以及家畜养殖,分别占总收入38.22%和37.98%。在家庭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比最高,占比36.73%,同时婚丧嫁娶随礼占总支出11.54%。家庭亲友数量基本为10人以下,且亲友走动频率较低,大部分不大于4次/年。而使用智能手机及使用社交软件(微信、QQ等)仅分别占比62.28%和50.30%。而农户对村问题解决参与程度、村活动参与程度以及对村小组领导的信任程度高的仅分别占比52.09%、53.89%及65.27%。总体上看,农户的生计水平及社会网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3.农户家庭直系亲属人数与农户收入呈显著负相关,对中等收入家庭影响最大。社会网络中可借钱朋友人数、与亲戚走动频率、与朋友走动频率、村集体活动参与程度不会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4.亲友走动的费用对于农户收入呈显著正相关,亲友走动的费用越多则更有利于农户收入增加。农村家庭社会网络是亲友见的人情关系网络,而且中国讲究的是礼貌往来,不管是相互拜访还是看望,走动时需要一定的支出,这样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也增加了有效信息的交流,能够为彼此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或者创收机会。但是对于低收入农户家庭,亲友走动的费用过多反而会造成开支增加,从而降低家庭收入。5.婚丧嫁娶费用支出不利于农户收入的增加,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家庭。研究表明:婚丧嫁娶随礼支出会造成低收入农户家庭的收入减少。在农村地区,许多人往往由于互相之间有着亲友关系,或者是同村人,碍于面子不得不随礼金。一整年下来的礼金支出占了所有消费支出中的一大部分,但往往很多家庭又没有礼金这一项的收入,从而造成了收入的减少。因此会对低收入家庭的负面影响最大。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国家层面上看,建议相关部门深入了解和研究农村社会网络对农户生计的积极影响,重视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把社会网络资本纳入农民增收创收的发展战略中来。积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各类由政府指导和村集体牵头的平台组织,为农户提供合适的流交互动平台。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到这些组织平台的建设,大力促进农户交流互动。继续加强农村地区移动信息网络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农户生计发展,减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户的社会网络规模和水平。对于农户层面上看,建议农户扩大社会网络规模和水平,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各类村级组织活动。加强亲友关系,增多亲友的交流往来,达到能够维护社会网络水平,增加就业创业增收机会的目的。正确理性地对待婚丧酒席随礼习俗文化,量力而行,坚决抵制不合理的随礼行为,减少随礼开支。同时农户应该积极发挥农户自身作为社会网络一部分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