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视角,简练的语言中所蕴涵的丰富美学价值,是中诗英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最初的诗歌翻译研究,往往停留在两个译本的静态对比;后来开始有学者从动态的审美传递角度进行了分析;然而笔者认为,仅仅分析美学价值的“传递”是不够的。在不同的审美习惯下,其审美价值即使被传递,也未必能如此容易被接受,致使其文学价值及美感得不到真正的传达。笔者将这种现象定义为诗歌中的“假象等值”。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具有其未定性,读者是文本意义生成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而诗歌作为一门简洁、含蓄的艺术形式,其“弦外之音”的未定性就表现得比其他文学形式更为突出。在单语美学传递中,相同的文本尚且会产生不同的阐释;在翻译活动中,涉及到民族文化差异和不同审美习惯,读者个体性就更强。某种情况下,由于源语审美环境的缺失,即使中诗被完整而理想化传递,也无法在译入语环境中唤起译入语读者相同于源语读者的反应,导致原本的美学价值对等成为了“假象等值”。笔者认为,它的产生根源于二语之间不可避免的民族文化差异性;许多元素即使极尽展开了其基本的“神”、“形”面貌,也未必能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欣赏,成为假象等值。 笔者提出“解决”方案,并非试图溶解审美的民族差异性,而是希望通过尽可能完善的翻译技巧,使得一语独特的文化特点可以展现于另一语读者面前,从而更好地被了解吸收,达到大文化视野上的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