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广大西部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而其贫困也多为环境制约型贫困。在新疆44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部分聚居在和田、喀什、克州等民族地区,同时贫困地区生态失衡,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自然灾害频繁,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是目前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贫困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着来自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贫困是导致生态恶化的根源,生态恶化也加剧了贫困。对于环境制约型贫困的西部地区只有打破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人口与扶贫等四个系统的不良循环,建立经济、社会、人口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才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因此,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若干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南疆三地州为案例,按照现代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原理,采用系统分析法,以理论分析为指导,实证分析为主线,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有关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讨论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科技脱贫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优化发展模式。引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明确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正文分四章:第一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克州、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人口状况、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现状。第二部分讲述新疆反贫困战略历史与现实,其中描述新疆扶贫工作的三个阶段,总结了党和政府在新疆扶贫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根据调研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论述了南疆三地州贫困的概况以及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提出了南疆三地州贫困的特点。第四部分针对水资源分配的失调,水土开发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人口过快增长和自然灾害加剧,提出了南疆三地州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分两个部分:首先采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现象提出南疆三地州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地区的地理分布上的耦合。然后,采用系统分析法提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人口、扶贫等五种系统的不良循环,进一步讨论了有关反贫困与生态环境<WP=4>可持续性的关系。第三章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一种不良循环,即生态环境的不良循环、经济与社会系统的不良循环、人口系统的不良循环和扶贫本身的不良循环,提出打破这些不良循环的关键,论述南疆三地州反贫困措施。第四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生态移民的概念,而且强调了这种生态移民与其它移民方式的区别。第二部分,解说了南疆三地州生态移民中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进而讨论了生态移民给迁入区和迁出区带来的成效。第三部分,概述了生态移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