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低成本、制备工艺简单、相对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可弯曲折叠以及可调节的带隙等优势而被广泛关注。然而,空穴传输材料的成本较高、导电性差和成膜性差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首先,使用溶解度高的三(五氟苯基)硼烷BCF作为 P型添加剂掺杂至2,2,7,7-四[N,N-二(4-甲氧基苯基)氨基]-9,9-螺二芴(Spiro-OMeTAD)中,Spiro-OMeTAD薄膜的导电性被大幅度提高,相比于纯的Spiro-OMeTAD空穴传输层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了近一倍。将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和四叔丁基吡啶引入到BCF-Spiro-OMeTAD体系后,薄膜的导电性被进一步增强。研究了BCF掺杂Spiro-OMeTAD的机理,BCF的溶解性明显优于商业化FK209,BCF掺杂Spiro-OMeTAD薄膜形貌更好,导电性更高,因此BCF掺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平均效率和重复性优于使用FK209所制备的电池,最优的钙钛矿电池效率可达14.65%。 其次,使用旋涂法制备出PTAA/CuSCN双空穴传输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合无机空穴传输材料CuSCN空穴迁移率高和有机空穴传输材料PTAA易成膜的特点,解决了CuSCN易于腐蚀钙钛矿薄膜的问题,优化了CuSCN的厚度,并将BCF掺杂到PTAA中进一步提高电池性能,优化掺杂浓度,最高电池效率为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