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对幼龄鼠T1DM模型的预防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te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幼龄鼠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防治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MSCs预防T1DM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小鼠骨实质MSCs的分离提取与鉴定。分离7日龄乳鼠长骨,经Ⅱ型胶原酶消化后移入培养瓶中贴壁培养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P0代至P3代MSCs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检测P3代MSCs细胞表型;诱导P3代MSCs向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检测MSCs成脂分化能力;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MSCs成骨分化能力;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成脂关键转录因子C/EBP-α和PPAR/γ及成骨关键转录因子RUNX2和osteocalcin的表达水平。幼龄鼠T1DM模型的建立。分别设定3周龄正常小鼠对照组(NC组)、T1DM对照组(DM组)、MSCs早期预防组(P1组)、MSCs晚期预防组(P7组)和MSCs治疗组(C组),除NC组外,各组小鼠均给予连续5天腹腔小剂量(50 mg/kg/d体重)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于STZ注射第1天和第7天经尾静脉输注MSCs(5×10~5个/只)分别建立P1预防组和P7预防组,在STZ注射的第15天输注MSCs(5×10~5个/只)建立治疗C组;监测各组小鼠一般生理状态的改变,包括血糖、体重、皮肤、毛发及生存状态;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染色、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及Masson染色检测胰岛组织和肾脏等病理学改变,q RT-PCR检测肾脏纤维化的改变。MSCs对幼龄鼠T1DM的早期防治作用与可能分子机制探究。FACS检测脾脏Th1(Type 1 helper 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q RT-PCR检测脾脏炎性因子表达水平;血清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进一步结合实验室前期MSCs外泌体mi RNA测序结果,筛选获得mi R-148a-3p,经生物信息学预测mi R-148a-3p与免疫调控相关的靶基因为IFN-γ和Fasl。进一步输注MSCs至受体小鼠体内,q RT-PCR检测血清中mi R-148a-3p的表达是否发生改变,体外荧光素酶活性报告系统(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system)验证mi R-148a-3p的靶基因是否为IFN-γ和Fasl。结果:1、小鼠长骨骨实质提取的MSCs于倒置显微镜下呈长梭形旋涡状排列,P3代MSCs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结果显示,高表达干细胞标志物CD29、CD90、Sca-1;不表达造血标记物CD34、CD45及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单核细胞标记物CD11b;经油红O染色显示其可向成脂肪细胞分化形成大量脂滴,经碱性磷酸酶检测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形成大量骨结节,结合q RT-PCR检测其分化效果显著,高表达成脂关键转录因子C/EBP-α和PPAR-γ和成骨关键转录因子Runx2和osteocalcin。2、成功建立3周龄C57BL/6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连续5天经腹腔注射50 mg/kg剂量的STZ,小鼠表现为血糖升高(连续三天血糖均高于16.7mmol/L),体重增长缓慢。胰岛组织病理切片可见炎性浸润,胰岛β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肾脏纤维化程度增加,符合T1DM疾病的一般发展规律(建模成功率高达95%)。经小鼠尾静脉输注骨实质来源的MSCs进行预防或治疗,结果表明,MSCs预防组和治疗组均呈现显著的T1DM病程进展改善现象,其中早期预防P1组效果最优:小鼠体重增长趋势良好,血糖上升趋势缓解,胰岛β细胞损伤破坏程度降低,且T1DM引发的肾脏纤维化程度亦降低。3、FACS检测MSCs预防组的Th1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较T1DM组显著降低,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MSCs输注后脾脏炎症因子TNF-α及IFN-γ表达下调;血清ELISA检测结果显示,MSCs输注后血清炎症因子TNF-α及IFN-γ的表达显著下调。MSCs输注后可检测到小鼠血清外泌体来源mi R-148a-3p的表达显著升高,经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及体外验证结果表明,mi R-148a-3p可下调其靶基因m Fsal和m IFN-γ的表达。结论:早期输注MSCs可显著改善幼龄小鼠T1DM鼠的血糖水平,减少胰岛损伤,缓解T1DM引发的肾脏病变进程;MSCs可通过外泌体的mi R-148a-3p靶向下调m Fsal和m IFN-γ表达,减轻T1DM模型小鼠的炎症反应进程,缓解T1DM病程发展。因此,早期MSCs预防性输注对防治T1DM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脉瘀阻证患者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前后疗效、卫生经济学、医疗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多维度评价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周围血管病科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脉瘀阻证患者为路径组,共计91例,所有患者按临床路径表单内容予以治疗,于出院第91天、第366天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脉瘀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是3d打印制造技术的一种,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自动化模拟全结构制造技术。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基于快速塑性原理结合相关的现代模行设计软件,在基材上实现快速多
本次的研究对象曲家、北截岩体位于胶东半岛的西北部中国著名的产金基地招掖成矿带的北部,侵位于太古代胶东群变质岩和玲珑花岗岩岩体之内。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U-Pb测年、主微量元素,并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对曲家、北截岩体的年代学特征、岩相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做了详细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曲家、北截岩体形成时的构造背景、演化过程。本次研究曲家、北截岩体均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弱饱和I型花岗岩。锆石U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通信需求已经全面转向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全球联网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组成物联网应用中的局域网或广域网通常采用多样的无线接入方式,如:基于2.4GHz的Wi-Fi、蓝牙、Zigbee等无线局域网以及2GGG组成的无线广域网,在实践中证实都存在一
本文在综合大量国内外永磁发电机和多相发电机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相切向磁场永磁发电机的设计方案。五相切向磁场永磁发电机既具有永磁发电机效率高、损
目的:通过对2-12岁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骨折分型及中医体质的分析,探讨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前瞻性评估骨折高风险儿童的可行性,为防治儿童骨折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83例,通过填写调查量表,确定小儿体质类型,统计患儿骨折分型及其他相关因素,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单一体质145例,平和质有78例,偏颇体质有67例。偏颇体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气郁质,阴虚质。在
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激光的照射下,光热剂可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热能产生局部高温,从而对肿瘤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然而,当PTT作为独立的治疗手段时,会面临组织内热量分布不均导致疗效不理想的问题,因而PTT通常可与光动力治疗、放射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联合应用,通过不同的
目的:1.研究干眼常见中医证型和体质分布特点,并探讨干眼中医证型、中医体质、年龄及性别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中医学理论,以期为干眼的辨证及防治提供有益借鉴。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分析中医治疗干眼的处方用药规律,提取用药规律,挖掘新的药物组合及新方,为临床治疗干眼的用药提供新借鉴和思路。3.初步探讨干眼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及分布规律,从证素角度探讨其本质及相关性,期望为临床干眼的辨证及诊
遗传多态性是在同一群体中出现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遗传决定的表型,由某一基因座上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等位基因所引起,且等位基因的频率大于0.01。细胞色素P450(简称CYPs或者P450s)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简称UGT)基因的遗传多态性既可导致内分泌调节因子体内平衡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其药物代谢能力的改变,从而产生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单基因多态性,是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业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农业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佘山花谷”农业旅游项目应运而生。上海佘山花谷农业旅游项目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