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临床观察、实验研究阐述硝菔通结颗粒的理论依据、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结合历代医籍及现代研究进展阐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病理机制及硝菔通结颗粒的理论依据。临床观察部分,随机选取60例便秘患者,分为硝菔通结颗粒组以及麻子仁丸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治疗前后中西医疗效及中医症状积分改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察硝菔通结颗粒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部分,通过禁水不禁食方法的复制便秘动物模型,截取离体肠段,加入硝菔通结颗粒并测量其对肠管收缩运动的影响。
结果:临床研究证实硝菔通结颗粒显效率(显效+临床控制)治疗组83.3%,优于麻子仁丸P<0.05,有显著差异;有效率(显效+临床控制+有效)治疗组93.3%,对照组8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疗效等级采用秩和检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差异。实验研究证实,硝菔通结颗粒可以增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运动振幅及频率,主要作用机制与兴奋M受体相关。
结论:硝菔通结颗粒具有益气养阴,软坚润燥,运下通便之效。硝菔通结颗粒治疗便秘临床疗效确切,在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麻子仁丸。硝菔通结颗粒能兴奋M受体,增强肠管的运动功能,有显著的通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