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由高储蓄率所引发的投资过高、消费偏低问题日益严重,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将难以维持快速增长。因此,对中国的国民储蓄进行调整,使其达到适度规模,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中国国民储蓄结构入手,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国民储蓄结构的变化,以此说明中国高储蓄率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以期改变中国国民储蓄结构,从而实现中国国民储蓄恢复适度增长的目标。本文首先对中国国民储蓄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指出1997—2005年中国储蓄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储蓄增长过快,而住户部门储蓄增长趋缓。然后从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的角度对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储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各部门储蓄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于政府部门,政府在可支配收入提高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增加消费性支出是政府储蓄快速增长的原因,这不仅为政府投资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而且还抑制了居民消费的增长,从而造成整个社会消费、投资比例关系失衡;对于企业部门,劳动、资本、资源要素价格扭曲,融资环境不顺畅,固定资产折旧增加等因素促使企业储蓄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使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并间接影响到了住户部门消费需求;对于住户部门,由于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占比的下降的原因,并受文化因素、消费性支出结构以及贫富差距扩大等因素影响,储蓄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致使其储蓄增长趋缓,一方面住户部门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地位的下降不利于储蓄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住户部门储蓄率抑制住户部门消费增长,阻碍经济均衡发展。概言之,国民储蓄结构的失衡加剧了整个社会经济高投资和低消费的矛盾,引起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后,针对国民储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税制改革、完善企业股息分配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期完善国民储蓄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