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战以来,国际贸易格局经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回合谈判等等一系列国家层面的组织或机构主导的活动而稳定下来,国际贸易额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世界众多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努力而大幅度提高。在此期间,中国的贸易增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到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的成就在世界面前都是非常耀眼的。但是,随着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市场,加之世界恐怖组织的袭扰,欧盟由于债务危机所导致内部的不和谐持续存在,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使得国际贸易过程处于一种恶性的、不良的环境内。基于此,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G20峰会的召开、金砖四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成立等等。这些举动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试图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应运而生,它从空间上基于亚欧大陆乃至非洲,力图用贸易、金融、投资等多方面领域的合作交流使得各国能够共同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做出实质性行动。“一带一路”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战略构思。经济与文化之间有着深远的复杂的联系。一方面,经济能够带动文化产业的有效发展,使得文化在一定时期能够得到良好的壮大,另一方面,文化又会反过头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走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我们既要关注如何将中国的文化传播给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肤色的其他国家的人民,如何使得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求同存异,理解他国文化并相互尊重,如何真正做到民心相通,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文化是如何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式,以使得我们能够将经济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出一条让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都能良好发展的途径,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做助力。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影响国际贸易流量的相关理论以及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综合分析了自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情况。以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流量影响的机制和路径作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出文化差异对我国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而言,文化距离与国际贸易额的影响是负向的,即文化差异会降低国际贸易额,但两个组合变量之间对贸易额影响方向相反。基于实证结果,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构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国际贸易产业发展;加强文化教育交流,带动全球文化贸易合作;构筑政企合作机制,提升国际贸易环境发展;匹配国内文化政策,创新国际文化贸易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