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灾害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uan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灾害严重,频繁发生的多种灾害是西北地区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农业耕地的减少、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失、农业设施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基于此,西北地区开展农耕的过程中引进了抗旱品种、选择多种农业减灾抗灾技术。本文主要探讨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农村经济的破坏和农民生活的影响。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言。阐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结合国内外有关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灾害和农业历史文献研究发现:西北地区的农业灾害研究主要包括史料的收集、灾害与环境、灾害与农业经济及灾害与社会的研究,本文宏观上从灾害与农业、农村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研究灾害的危害。第二章,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灾害的演替过程。由于受西北地区的脆弱的生态地理环境和大陆性气候影响,西北地区灾种多样。其中旱灾在西北地区发生最广、影响最重。通过对历史灾害进行类型分析,发现灾害的区域性、结构性特征明显,对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造成了严重危害。第三章,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得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因地制宜地选种抗灾性能好的农作物和高产作物,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二是农牧结构发生变化,从农区和牧区分立到农牧结合。为减少灾害对农业的危害,农民选育抗灾性能好的品种进行生产。种植农作物的抗旱效果明显,作物品种呈现多样化,高产化趋势。第四章,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对传统农村经济的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面对西北地区最为严重的灾害,人们选择以扩大种植面积减少灾害的打击,使得西北地区环境恶化,植被破坏。面对旱灾、涝灾、虫灾、霜冻、雹灾等其他灾害,灾民生活困苦不堪。第五章,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土地兼并,徭役繁重,农民极度贫困;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几于崩溃,土地抛荒;灾民逃亡,社会组织结构趋于瓦解;阶级、民族矛盾激化等此因灾害而使西北地区农村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涉及内容是基于数据仓库平台的银行绩效考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为中国的银行,从改革开放后商业化开始,绩效考核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尤其是中国加入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tic,AS)是一种进行性进展疾病,以脂质和纤维成分在大动脉的聚集为特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有多种危险因素,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明确[1
在过去的10-15年来,干法成网的水刺工艺开发得相当广泛,达到了人们所期望的目标,对纤网性能的加工要求也有了较好的掌握。然而,对湿法成网来说,当用水刺工艺处理时,则要求对湿法成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