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主要从“革命”的角度研究20世纪沂蒙文化和沂蒙文学。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沂蒙文化的核心——革命——的解读,以及对与其相关的理论转化、心理基础和时间意识等的分析,提出关于20世纪中国发展道路的两种认识论框架,即建构理性思维和演进理性思维。它们对中国20世纪道路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第一部分论述了沂蒙文化与沂蒙文学的发展演变。在这部分里先简单界定了沂蒙文化的内涵、特点,并论述了它对二十世纪沂蒙文学创作的影响。然后对二十世纪沂蒙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作出界定,并对文学的创作情况进行了考察,理出不同时期创作的线索。这是整个沂蒙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部分从宏观角度论述了沂蒙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关系,以及它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说在五四反传统时期抑制了沂蒙文学的创作,只产生了王思玷、刘一梦等少数作家;而到了四十年代,作为革命根据地革命文化和战争文化极大刺激了这个地区的文学创作;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了沂蒙文学的繁荣,出现了一批影响较大的作品;从新时期以来,沂蒙地区出现了一批年轻作家对曾经发生的革命和战争进行反思,如李存葆、刘玉堂、苗长水、赵德发等人的创作,他们更注重挖掘沂蒙文化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传统。 第三部分侧重分析了沂蒙文化的核心:革命。中国传统的“革命”观念在20世纪初经过现代理论转换,被纳入到世界范围内的“双架马车”革命范畴,即英国式改良革命和法国式暴力革命范式。孙中山的革命实践选择了法国的革命模式,对中国20世纪道路产生重要影响。沂蒙地区在三四十年代接受了革命文化的熏陶,这种革命文化对作家的创作形成规范和引导。这一章里还提出了关于“革命”的两种认识论框架,建构式思维模式和演进式思维模式,以对20世纪中国的革命道路进行反思。这一章在最后分析了革命产生的心理基础——乌托邦理想和时间神话(线形时间观)对革命内在逻辑的影响。 第四部分阐述了革命对沂蒙女性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文学中的反映。这部分考察了沂蒙地区20世纪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试图说明革命和民族战争促进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在作家的文学创作中,主要塑造了传统型女性和革命型女性。这两种妇女形象的塑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反映出作家对女性看法的变化过程。 论文以“在建构和演进之间”为结语,提出当前时代应对建构式思维保持警惕,并且对旧的价值观念的缠绕、内卷及路径依赖等现象应引起足够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