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廉(1828—1904),字士刚,号古泉,因别号隔山樵子,晚号隔山老人。作为晚清的最主要花鸟画家,绘画作品有流露出淡然又通俗具有“市井意味”的田园审美价值取向。居廉在市民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寻求灵感和题材,创作出大量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从他的画面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具有浓郁的市井意味以及看求雅的自然情怀、求吉的民俗特色以及求怪的复古主义,还能感受到画家强烈的人文思想——生命意识。居廉取古人没骨画法,并创新绘画表现方法:运用及推广了撞水撞粉法,并将之与没骨画完美融合,给后世花鸟画的发展带来无穷力量。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期的晚清时期,岭南地区广州作为中国通向世界的沿海门户和对外贸易口岸在此时此地经济发展达到鼎盛,且远离中央王朝封建统治权力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另外,又因此地一年四季如春,遍地繁花似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此时道教流派在此地区广泛传播,崇尚清净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主要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艺术家士大夫们将吟诗颂词借以言志转向面向自然、市民生活的角度,作品中体现的民俗与谐俗,具有独特的市井意味。本文通过对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居廉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晚清时期市井及市井文化的认识、居廉的绘画风格、来论证居廉绘画艺术所具有的“市井意味”,以及他对于现代花鸟画发展的深远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