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兴产业,为农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贵州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类型和民族风情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贵州农村开展旅游提供了资源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对处于特殊地域的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解决农村问题来说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乡村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专门技术容易掌握,就业门槛低,劳动力进入容易。其次,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高、带动面广,旅游开发要求其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有效地调整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广阔空间。最后,乡村旅游开发以农民为主要参与对象,农村劳动力可以参与旅游经营与服务,参与面较广。本文在旅游学、社会学、旅游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以及统计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支撑下,运用室内资料收集、实地观察与调查、研究分析比较、不确定分析法等方法,在阐述国内外关于以乡村旅游为研究主题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相对系统的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和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渠道的关联性,通过建立模型并运用分析统计软件SPSS对模型进行分析、模拟,最后对模型进行检验,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对目前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得出了不同时间段内我国关于乡村旅游研究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当前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社区的经济推动作用,而关于乡村旅游发展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欠缺,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必要。(2)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发现农村劳动力向乡村旅游行业部门转移,不仅实现就地转移、兼业转移且增加收入,同时还可避免传统转移方式的各种限制因素、减少转移的成本投入等,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在分析贵州各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实践成果中,发现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劳动力的参与方式有别。同时,由于乡村旅游本身的特性出现季节性用工、投入资金不足等而使得开发规模出现“小、散、弱”等现象而影响村民的参与规模、贵州农民素质较低而影响其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等局限性。(3)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与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发现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村旅游业转移是一条投资成本小、见效快的捷径。文章还分析了当前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为基础,分析得出了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内部因素,人口经济压力、人口资源压力;二,外部因素,包括农业增产不增收、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市场需求、政策引导;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得出不同发展模式的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特征。(4)对从董公寺镇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分别设置乡村旅游产业实现的就业人口数为因变量Y;乡村旅游从业人口与农村人口年收入差距为解释变量X1;乡村旅游从业人口年平均收入为解释变量X2;乡村旅游年投资总额为解释变量X3;乡村旅游业年收入为解释变量X4。建立模型,利用分析统计软件SPSS对模型进行分析、模拟,得到模型为Y=0.26+0.077X1+1.415X2+1.365X3+3.925X4,并对该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乡村旅游业年收入、乡村旅游从业人口年平均收入、乡村旅游年投资总额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为显著,乡村旅游从业人口与农村人口年收入差距影响较为显著。(5)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介绍我省主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其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对我省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