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半岛民俗题材城市雕塑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ster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雕塑一个多义的概念,它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可以直接反应城市地域文化的表现载体。本文所研究的城市雕塑,指1993年由中国文化部和建设部提出的概念,即“设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室外雕塑”。从人类开始有意识的创造城市雕塑艺术起,便力求在它的主题内涵和意向表达方面向观者传递出人、文化和环境空间的和谐关系。目前,随着生活的日益丰足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在不断交流中相互融合,不同文化风格的城市雕塑开始出现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形成了城市雕塑的多元化特点。这种中西文化的交叉融合对地方民俗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关注我国地方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范围为重庆市渝中半岛。重庆市渝中半岛是重庆的商业中心,其地理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本质意义是为了努力提升人类生存空间的品质。把民俗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当中,并以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其呈现,可以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丰富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创造亲民的社会环境。民俗题材城市雕塑是一种基于地域特色并反映风俗习惯、文化活动、历史底蕴的主题性城市雕塑,是历史人文景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表现、传承地方风土人情与地域特色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重庆渝中半岛民俗题材城市雕塑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通过对渝中半岛现存民俗题材城市雕塑的实地调研分析以及民意问卷调查,对渝中半岛优秀民俗题材城市雕塑进行深入剖析,并总结出现存问题,进而对渝中半岛民俗题材城市雕塑的后续发展建设,提出一套合理的创作和保护策略。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界定了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民俗文化、城市雕塑的概念,对国内外民俗文化在城市雕塑中的应用进行了文献分析,明确了文章的研究目、研究意义、研究的创新点和拟解决问题,梳理了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二章:阐述了巴渝民俗文化与城市雕塑的关联性,对民俗题材城市雕塑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民俗题材城市雕塑的价值体现,最后分析了重庆渝中半岛民俗题材城市雕塑的特性和与其他城市雕塑的异同。第三章:主要运用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重庆渝中半岛民俗题材城市雕塑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明确了调研目的、范围和形式,并对渝中半岛民俗题材城市雕塑的分布情况数量进行统计整理,而后对渝中半岛现存各类民俗题材城市雕塑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梳理了渝中半岛民俗题材城市雕塑的现存问题。第四章:针对实地调研结果提出适用于重庆渝中半岛民俗题材城市雕塑的创作要点、创作原则和保护策略。第五章:总结概括了本次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和研究展望,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
其他文献
并购活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方式,美国在历史上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我国的企业并购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过去十年,国内的并购活动中横向并购的占比超过了50%,
针对某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执行地表水Ⅳ类水质要求,设计采用脱氮除磷效果较好的多级AO-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组合主体工艺。介绍了该设计的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的设计
本文讨论了"互联网+"、"工业4.0"、CPS、"中国制造2025"和"云智慧科技"的情况,介绍了中国DASP云智慧仪器的构架和应用实例。并利用INV3062C云智慧仪器进行对比测试,得到了超
<正>《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衔接工作已基本完成,正陆续出台。根据
当前,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的紧迫任务。作为改善民生的核心领域,劳动保障对构建和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系具有基础性的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劳动与
在网络刚刚诞生的时候,对于访问者来说,在这个网络世界找寻所需的信息如同在漫漫黑夜中摸索前行一样。Yahoo、HotBots以及AltaVista的出现为众多的互联网用户冲出这片黑暗点
<正> 钻进含水层通常用水基钻井液。但是,高粘度钻井液会导致漏失。众所周知,空气钻进会提高钻速、延长钻头寿命。然而,在高含水层中,水进入井内使空气钻进不能及时从井内带
本研究对已构建的经Poly I∶C诱导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肾cDNA文库进行初步筛选、保存,并从中克隆出草鱼转铁蛋白和趋化因子基因全长cDNA序列。转铁蛋白(Trans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高校英语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传授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并进行充分的跨文化交际演练。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应用实践的综合能力。《经济生活》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理论知识与社会主题结合紧密,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为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增强教学有效性,提倡在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伴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发现现在很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并不了解探究式教学的创新点和实效性,仍然采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