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乡结合区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身份认同——以广州市番禺区会江实验学校为例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99222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描述了在城乡二元分割背景下,广州城乡结合区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农民工子弟学习与生活情景;呈现了农民工子弟与老师、家长、同学的互动中,边缘身份的建构过程;说明了农民工子弟边缘身份的获得是在城乡二元情境下,经过多方博弈,并共同建构而成的。   “身份”是对所说对象、角色、地位的一种客观描述和指称,而谈及“认同”时则更强调该对象对自身角色、地位、关系的一种自觉认识和肯定。笔者考察了农民工子弟身份认同之后,发现弱势的一方也有其生活策略。虽然学生明显的处于弱势的地位,但无论外力如何强大,我们都不可忽视农民工子弟的能动作用。“农民工子弟”这边缘身份的获得,是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相互作用的结果:1)家庭赋予学生初始的身份维持环境;2)学校教化使得学生开始获得身份认同的自觉;3)社会强化了学生边缘身份的认同感。同时各个因素内部亦有相互关系密切的内部作用:1)家庭里父母给学生身体力行的教育:2)社会给学生社会化的大环境,使学生的身份认同有确切的现实感;3)学校内部主要是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和互动。   农民工希望融入城市社会,适应务工地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城市融入基本上是主动和自觉的,他们对的城市适应表现为谋求一种与城市积极“共存”、“共生”——甚至也包含主动谋求被同化的成分。因此,在进城打工的父母的影响下,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也相对能积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潜移默化的加入父母的认同群体,表现出对父母农民工身份的继承性。  
其他文献
云南是中国的西南省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位于澜沧江的源头,是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中占
社会学家欧内斯特·伯吉斯说:“动物求偶,而人结婚。求偶是生物性的,而婚姻是社会和文化的。”婚姻的缔结不是生理本能的驱使,而是“文化引诱的结果”,婚姻受到各种社会习俗、道德
中国从2008年初开始就接连遭受南方冰雪灾、藏区动荡,山东火车出轨等不幸事件。5.12的汶川地震把这种不幸推到顶点。地震涂炭了大批生灵,摧毁了成片的居民家园,严重毁坏了当地的
本论文通过甘肃临夏的个案调查,来考察中国回族盖头文化的现状:她们戴盖头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受社会性别的建构?盖头的功能是什么?从社会性别角度,以民族学、社会学及历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