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转归,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从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住院确诊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病因、并发症、对于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硬化实施抗病毒治疗情况及临床转归,探讨防治肝硬化发生的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共收集肝硬化患者1048例,男837例,女211例;年龄分布在11-85岁,以31-69岁年龄段患者居多。其中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917例(87.5%)、隐源性肝硬化30例(2.86%)、乙肝合并酒精肝硬化24例(2.29%)、胆汁淤积性肝硬化13例(1.24%)、丙型肝炎肝硬化12例(1.14%)、自身免疫性肝硬化11例(1.04%)、酒精性肝硬化10例(0.95%)。其它原因所致的肝硬化比例相对较低,包括布加综合症、肝豆状核变性、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等。入组的1048例肝硬化患者中656(62.6%)例出现不同的并发症,其中原发性腹膜炎210例(32.01%)居第一,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165例(25.16%)。肝硬化并发肝癌127例,占12.11%,其中乙肝标志物阳性的肝癌占98.43%,乙肝合并酒精肝肝硬化占肝癌2.68%。这些肝癌患者入院以前中仅4人曾行抗病毒治疗。917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在入院时仅有14.72%的患者既往曾行抗病毒治疗。入院后711例行HBV-DNA定量检查,HBV-DNA定量小于1×103拷贝/ml110例,大于1×103拷贝/ml601例,其中HBV-DNA定量介于1×103-5拷贝/ml278例,大于1×105copies/ml323例。仅58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和270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近45%的患者应该抗病毒而未选择抗病毒治疗。入院后328例(35.76%)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住院期间死亡病例51例,消化道出血死亡占33.33%,肝性脑病死亡占33.33%,自发性腹膜炎17.64%,三者构成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单中心大样本肝硬化住院病例资料显示:重庆地区构成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依次是乙肝、隐源性、乙肝合并酒精肝、丙肝。本组肝硬化癌变率达12.11%,仅35.76%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反应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广大患者的共同认可和广泛接受,对能够检测到HBV-DNA的肝硬化患者,应该采用核苷类似物积极抗病毒治疗,以改善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