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师麻金木主任医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理机制是以气虚为本,湿浊、瘀血贯穿始终。其发病是在正气不足、脾肾亏虚的基础上,遭受外邪或内伤等因素,致使气血失和、脏腑机能失调,而产生湿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日久迁延,则形成脾肾两虚,湿瘀互阻的病理转归。如果治疗不当,终必致脾肾衰败,浊邪壅塞三焦,因此,我们提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理机制是气虚湿阻,主要病机特点在于虚、湿、瘀。针对“气虚湿阻”的病理,以治病为本,既病防变为总体原则,在具体组方注意调理脾肾两脏,兼顾湿、浊、瘀之邪。治法上我们以补肾健脾、利湿化浊为立法原则。补脾肾之气以固根本,利湿化瘀泄浊以祛邪,确立了肾衰Ⅰ号方,扶助正气以固本,祛除病邪以阻止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我们对肾衰Ⅰ号方进行了实验观察,观察中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目的:阐明整体条件下,研究以益气利湿化浊法组方的肾衰Ⅰ号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经5/6肾脏切除,构建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予低蛋白饲料,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大黄(?)虫丸组,观察实验动物的精神、毛发、活动度等情况,测量体重、进食量,检测尿蛋白,于实验后第70天眼眶取血,测定大鼠的血常规、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大鼠经治疗10周后,正常组、中药组及对照组大鼠的体重和进食量均较模型组有所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中药组及对照组大鼠血清BUN、Cr均较模型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肾脏病理提示肾衰Ⅰ号低、高剂量组对大鼠肾衰均有治疗作用,以肾衰Ⅰ号方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病灶范围缩小,萎缩的肾小球及肾小管数量减少,间质炎细胞浸润减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减轻,蛋白管型程度减轻,肾包膜轻度增厚,有的病灶基本消退,仅表现部分肾小球肥大。但是,对尿蛋白无改善。由此证明,肾衰Ⅰ号方不仅能够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症状,同时也能延缓肾功能进展。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大鼠,用药各组的整体情况均较模型组减轻,BUN、Cr均较模型组降低,病理情况改善。本实验结果显示,益气利湿泄浊之肾衰Ⅰ号方,缓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症状同时,延缓肾功能进展,调整机体整体情况,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有开发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