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茶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神经药理活性初步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mlj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茶Camellia assamica var.kucha是山茶属茶组茶系下普洱茶的一个变种,其化学成分上的特殊性在于富含1,3,7,9-四甲基尿酸。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采用HPLC-DAD-MS/MS技术对苦茶芽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对苦茶芽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及在苦茶植株不同部位中各化学成分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最后对苦茶的安全性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本论文研究成果将为苦茶这一我国特有茶树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工作包括以下6个方面: 1.苦茶芽叶中嘌呤生物碱和茶多酚的HPLC-DAD-MS/MS分析 采用HPLC-DAD-MS/MS技术对苦茶芽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紫外吸收以及质谱数据进行比较,并参考相关文献,鉴定或推测出14种化合物,包括3种嘌呤生物碱(可可碱、1,3,7,9-四甲基尿酸、咖啡碱),7种常见的儿茶素类化合物(GC、EGC、C、EC、EGCG、GCG、ECG),以及4种非儿茶素类多酚化合物(5-没食子酰奎宁酸酯、杨梅素己糖苷、槲皮素己糖苷和小木麻黄素)。 2.苦茶芽叶中嘌呤生物碱和儿茶素类成分的含量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采用HPLC法对苦茶芽叶中的嘌呤生物碱和儿茶素类成分在4~11月间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为:嘌呤生物碱含量最高的是四甲基尿酸,占茶叶干重的1.8~3.7%;其次是咖啡碱,含量为0.07~1.63%;最后是可可碱,含量为0.011~0.073%。四甲基尿酸的含量在4月最高,可可碱和咖啡碱的含量则在6月最高,三者的含量变化在8~11月均比较平缓,最大的差异是在春末的4月,四甲基尿酸的含量达到最高值,可可碱和咖啡碱的含量却为最低值。儿茶素类成分在夏季的含量比春、秋两季高,与传统茶中儿茶素类成分的季节变化规律一致。 3.苦茶植株不同部位中嘌呤生物碱和儿茶素类成分的含量分布 嘌呤生物碱和儿茶素类成分在野生苦茶的花、茎、果皮和种子中的含量组成差异很大,但在4个部位中均检测到了四甲基尿酸,其中果皮中的四甲基尿酸含量最高,可达1.73%。此外,除了少量儿茶素类成分外,果皮中检测不到或仅检测到极少量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因此,苦茶果皮可以作为提取四甲基尿酸的理想原料。 4.苦茶果皮中四甲基尿酸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以野生苦茶的果皮为原料,用正交试验法对四甲基尿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所得提取液再经氯仿萃取和70%乙醇重结晶纯化,可得到纯度>99%的微黄色针状结晶,得率为1.35%:‘经熔点测定和1H-NMR、13C-NMR.EI-MS、UV分析,证明该结晶确为1,3,7,9.四甲基尿酸。 5.苦茶的急性毒性研究 对苦茶叶水提液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在最大灌胃给药剂量21.50g/kg.bw下,动物在观察期内未出现任何中毒症状及死亡,故苦茶急性毒性经口L,Dso>21.50 g/kg.bw,按毒性分级标准判定属无毒级。 6.苦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研究 采用翻正反射法利用受试药与戊巴比妥钠协同观察其对小鼠的睡眠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甲基尿酸对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有协同作用,具有镇静催眠活性,在苦茶中可以拮抗咖啡碱的中枢兴奋作用;当这两种成分含量相当的时候,苦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催眠或兴奋作用;当四甲基尿酸的含量比咖啡碱高出3倍时,苦茶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