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高校迁桂研究(1937-1945)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ai9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受日本法西斯的疯狂入侵,我国绝大部分沦陷区高教机关被迫内迁避难,造成了抗战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教育大转移。这场全国范围内的运动,致使我国多年经营的教育事业陷入困境,各院校在辗转迁移中,由于遭受战争、疾病等苦难,许多事业已是荡然无存。因而,此次战争给我国教育文化事业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广西地处我国南疆,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作为战时连接西南大后方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战时高校内迁的重要阵地。在这“阵地”上,各院校虽面临诸多困难,但广大师生积极拥护国民政府“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与抗战建国相结合,形成与各级政府及地方民众的密切配合,始终团结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活跃了广西全民抗战的氛围,为保存我国民族教育的力量及战后复兴的命脉贡献卓著。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各地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历史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过去的研究,受两岸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界有关抗战史实的研究各有侧重和偏向。有关高校内迁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因立场不同而呈现较大差异,这极大限制了人们对历史的客观认识与全面评价。现今,随着两岸交好与两党关系的缓和,全民抗战的理念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纠正过去狭隘的历史认识,以一种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抗战的历史。新的立场拓宽了研究的视角,从而影响有关成果的产生,所以,有关这段历史的探讨需要进行重新梳理。研究对象上,以往学界主要从全国范围的高度展开研究,注重“面”的探讨,近年来逐步细化到特定的区域、院校、人物及具体问题等多个维度,深化了“点”的解读,形成以小历史的研究透视大历史面貌的风气,凸显抗战中全民的力量。研究理论上,历史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内容,涵盖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传统单一的理论已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因而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青睐,形成一种综合化研究的趋向。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全民抗战的理念,综合利用历史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理论,试图阐释抗战时期高校迁桂的史实。并客观运用“点”与“面”结合的研究方法,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国立浙江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三所院校迁桂的历史,透过当时国立、省立、私立三种类型院校内迁的历史细节,窥视内迁高校在广西的具体情况。为此,文章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阐述此次选题的缘由、目的及意义,以及当前学界对“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历史研究的现状,从而发现问题与趋向,并提出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简要描述了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从整体上认识抗战时期广西高教事业的发展与高校迁桂的影响等提供帮助。第三部分以国立浙江大学为例,具体论述了战时影响各高校选择内迁广西的诸因素。第四部分通过表格统计及分布图的方式,详细展现了高校迁桂的时间、数量及其地理分布特点。第五部分结合广西的战时状况及高校的生存条件,论述了内迁高校在广西办学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采取的举措。第六部分粗略分析了内迁高校依托广西各地的环境资源,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及抗战宣传等活动。第七部分通过教育事业、社会生产及民族融合等角度,概述了内迁高校对抗战时期广西地方建设的影响。第八部分结合广西抗战形势、地理区位、交通布局、政府政策等多个方面,论述了高校迁桂所具有的特点。最后总结,抛砖引玉,论述此类研究所具有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试图揭示战争环境下教育的生存法则,并由此提出可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其他文献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摒弃事物中的不适合现状、不适合发展的部分,才能保持住事物旺盛的发展活力,促使事物健康发展.企业也是一样,要想脱困、要想发展、要想立
石质文物的保护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公认的一个难题。自然因素、地质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都可能对石质文物本身赋存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麦积山石窟因地震发生过大面积崩塌,四川2018年5.12地震造成了一大批文物需要抢救性保护,龟兹石窟因滑坡掩埋大量洞口。人类工程活动如三峡库区蓄水,共有1087处文物列为保护对象,包括了被称为“世界第一水文站”的涪陵白鹤梁。石质文物稳定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本文以皎平渡山洞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正迈入网络社会,信息传递更加快捷.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景广阔的市场,它利用系统化、系列化的电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