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隆升、亚州季风形成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是晚新生代以来我国主要的地质环境事件,也是晚新生代全球古环境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科学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对亚州季风和干旱化的形成、演化和驱动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青藏高原地区己然成为验证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热点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地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原旱区三大自然带的交汇地带,同时又是季风三角区的顶点部位,受到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两大系统的影响。盆地内连续沉积了厚层的新生代沉积物并富含动物化石,完整记录了晚新生代的环境与古气候信息,为研究该区域的构造-气候相互作用提供了理想材料。本论文通过对该盆地黑林顶剖面进行系统的环境磁学研究(等温剩磁、非磁滞剩磁、热磁曲线和磁滞回线),并结合其他代用指标(漫反射光谱分析、粒度、色度和碳酸钙)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黑林顶剖面磁化率在8.5 Ma以前波动幅度不大,整体变化稳定(平均约为22.8×10-8 m2kg-1); 8.5 Ma开始突然快速增大,且增幅明显,波动较大(平均约为34.0×10-8 m3kg-1)。环境磁学分析表明,沉积物中主要的载磁矿物是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含有少量针铁矿,磁化率的增大由亚铁磁性矿物含量的增加所导致。(2)通过综合研究环境磁学参数,并结合详细地层岩性描述和沉积相分析,得出成土作用不是导致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磁化率的增大和气候改变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其他代用指标分析结果的支持,亚铁磁性矿物含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物源的改变导致的。(3)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黑林顶剖面的源区碎屑物质剥蚀和搬运速率加快,风化作用减弱,碎屑物中的磁铁矿来不及氧化便沉积下来,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氧化成赤铁矿,导致磁化率在8.5 Ma之后增大。通过与毛沟剖面环境磁学综合分析,认为该时期临夏盆地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对环境磁学参数的改变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控因素。(4)通过总结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抬升阶段和气候变化记录特征,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在~8 Ma发生了剧烈的构造运动,是该区域在该时期大范围气候变干的主要驱动力,个别地方的变湿很可能与附近山体抬升导致的截水效应有关。未来,应该加强年代学、构造和气候代用指标分析,为深入探讨该地区构造-气候相互作用提供可靠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