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冠心病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最常见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之一,是由于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发生明显粥样硬化性狭窄、阻塞或痉挛,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塞坏死而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由于冠状动脉与肾动脉的血管内径相似,冠状动脉狭窄和肾动脉狭窄常并存,都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肾动脉狭窄引起慢性缺血性肾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如何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最大程度地控制,降低由此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当务之急是认识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近期研究提示,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lb)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微量白蛋白尿常是肾小动脉内皮受损、肾小球动脉硬化所致。是肾血管和肾微血管病变的指标,也是全身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本课题旨在研究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及肾动脉狭窄的关系,是否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从而探讨微量白蛋白尿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肾动脉狭窄的诊疗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3月~2006年11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并拟诊冠心病并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110例(男89例,女21例)年龄34~77岁;其中同时进行肾动脉造影者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36~76岁。所有入选患者常规采集病史,包括吸烟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m2)]。休息15min后,以水银血压计测定卧位右侧肱动脉血压,测量3次取平均值。采清晨空腹静脉血,送检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并常规查尿便常规、心电图、胸片。测定24h尿白蛋白定量。根据结果分为低(0~50mg/24h)、中(60~100mg/24h)、高(≥110 mg/24h)三组。分别统计每个患者危险因素的个数。冠心病危险因素定义为:男性(年龄>65岁)、绝经(女性)、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甘油三酯(TG)≥2.26 mmol/L,总胆固醇(TC)≥5.7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3.6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1.04 mmol/L]、血压≥140/90 mmHg、BMI≥24kg/m2、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阳性[至少有1位一级亲属65岁前有明确心脏病者为阳性]。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分支任何一支冠脉狭窄≥50%诊断为冠心病。根据结果分为对照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三支血管病变组。冠脉狭窄程度计分: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每支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狭窄≤25%为1分,25%~50%为2分,50%~75%为4分,75%~90%为8分,90 %~99%为16分,100%为32分。不同节段冠状动脉评分系数按Gensini标准,每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最终积分为各分支积分之和。肾动脉狭窄的评定标准为肾动脉管腔内径狭窄程度超过50%。根据结果分为对照组和肾动脉狭窄组。排除:①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肾病综合症,泌尿系感染;②血肌酐明显升高,提示肾功能不全者;③其他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炎;④近期使用ACEI、ARB等影响尿白蛋白、尿肌酐药物者;⑤有明确的血液系统疾病、肿瘤者;⑥各种原因引起有症状的心功能不全。患者标本采集,采集晨7点至次日晨7点的24h尿,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24h尿白蛋白定量。所有数据输入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危险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尿微量白蛋白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24h尿白蛋白定量、性别比较:低值组、中值组和高值组,年龄分别为52.09±9.78岁、55.80±12.24岁和59.47±8.52岁,体重指数分别为23.25±2.43 kg/m2、23.64±2.41 kg/m2和25.32±2.34 kg/m2,高值组与低值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尿白蛋白定量分别为32.94±13.38 mg/d、79.13±13.80 mg/d和127.00±13.93 mg/d,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男女比例分别为26/8、37/9和26/4,三组比较卡方值为7.587,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三组患者病史比较:冠心病发病率分别为61.8%、80.4%和93.3%,卡方值为9.546,p=0.008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47.1%、54.3%和76.7%,卡方值为6.220,p=0.045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2.9%、17.4%和36.7%,卡方值为12.219,p=0.002有统计学意义;血脂异常发病率分别为52.9%、73.9%和83.3%,p=0.023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史分别为26.5%、52.2%和50.0%;家族史分别为29.4%、30.4%和53.3%;三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析三组患者合并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三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四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24h尿白蛋白定量、性别比较:对照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三支血管病变组,年龄分别为52.30±10.38岁、50.24±10.09岁、60.58±11.8岁和59.65±8.98岁,体重指数分别为23.12±2.26 kg/m2、22.64±2.15 kg/m2、23.94±1.84 kg/m2和25.49±2.47 kg/m2,四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h尿白蛋白定量分别为51.74±30.40 mg/d、62.07±31.89 mg/d、83.68±28.73 mg/d和102.31±36.52 mg/d,四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男女比例分别为14/9、24/5、16/3和35/4,四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四组患者病史比较: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56.5%、51.7%、63.2%和61.5%;家族史分别为17.4%、44.8%、31.6%和53.9%;四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4.3%、13.8%、21.1%和28.2%;血脂异常发病率分别为34.8%、69.0%、84.2%和84.6%;吸烟史分别为17.4%、44.8%、47.4%和56.4%;四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直线相关分析表明, 24h尿白蛋白定量与冠脉计分之间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22,P<0.005)。7.以冠心病与否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家族史、24h尿白蛋白定量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h尿白蛋白定量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8.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24h尿白蛋白定量、性别比较:对照组与肾动脉狭窄组,年龄分别为50.53±11.86岁、和57.17±8.27岁,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分别为22.59±2.09 kg/m2和25.63±3.16 kg/m2;24h尿蛋白排泄率分别为52.67±41.14 mg/d、和98.33±47.64 mg/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男女比分别为12/3和10/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9.心血管危险因素在肾动脉狭窄患者分布的比较:冠心病发病率分别为60.0%和91.7%;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33.3%和50.0%;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6.7%和8.3%;血脂异常发病率分别为53.3%和91.7%;吸烟史分别为26.7%和50.0%;家族史分别为33.3%和66.7%;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上可知,24h尿白蛋白定量值越高组冠心病发病率越高,合并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比例越高。检测24h尿白蛋白定量,有助于识别冠心病高危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24h尿白蛋白定量值越高,微量白蛋白尿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肾动脉狭窄患者24h尿白蛋白定量值较高。微量白蛋白尿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肾动脉狭窄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