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超高建筑结构。随着超高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施工期间,结构整体刚度、外力、边界条件及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等均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结构的内力重分布,局部应力甚至成为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另外,不同的施工方案对结构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施工阶段产生的初始变形与应力对结构长期效应的影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课题以某428m超高建筑为工程背景,主要研究超高建筑结构考虑施工过程的施工阶段分析、塔楼施工方案的优化分析和施工阶段抗震性能分析等,具体内容如下:本文以某428m超高建筑为背景,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塔楼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其动力特性。结合此塔楼,考虑施工找平措施和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进行了模拟施工全过程的施工阶段分析,探讨施工期间结构内力变形的变化特性。给出了内力与变形随施工阶段变化的发展规律,以及竖向变形沿结构高度的分布特点并重点关注了不同加载方法内力与变形的对比、收缩徐变对结构内外筒变形的影响、伸臂桁架内力变化规律及其所在层的变形。本文结合工程实际状况及现场施工条件,对塔楼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不同的方案对结构变形及内力变化规律的影响不尽相同,通过对不同方案跟踪建模分析,确定各方案下结构的性能状态。对于超高建筑的施工方案,主要研究核心筒领先外框架的施工层数和伸臂桁架的最终接合时间。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在施工模拟分析中通过改变核心筒领先外框架施工的层数和伸臂接合时间,研究以上施工因素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在对超高建筑一次加载分析和施工阶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塔楼进行设计配筋,然后选择要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的施工步,对该施工步的一次加载模型和施工阶段分析模型定义和分配塑性铰,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通过对Pushover曲线及性能点、楼层剪力、楼层侧向变形以及大震作用下的塔楼各构件塑性铰的出现和开展顺序等计算结果的分析,简要评价了塔楼在施工阶段的抗震性能,然后对两种初始状态模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