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国际性重大问题之一,文明的巨大进步与生存的严重危机并存的“二律背反”现象日益显露出来。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选择。这一方面说明实践中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也说明从理论上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及制度构建已迫在眉睫。循环经济是一种强烈依赖于制度力量的经济运行方式,它要求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矫正市场机制,进而更加有效的规范和引导经济运行的路径。因此,本文从制度层面切入,对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本文共为九章,除导论和结论外,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循环经济的理论分析(第二、三章)、国外实践经验的实证分析(第四、五、六章)、国别之间的量化比较分析(第七章),以及对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第八章)。第二、三章为循环经济理论框架构建及循环经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第二章对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进行概述,并构建循环经济框架下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此外,分析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章对循环经济的提出进行制度解释,并阐述制度变迁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进而说明制度安排与创新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作用。此外,阐释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即发挥政府作为制度供给及创新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同时利用市场机制的价格机制、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第四、五、六章分别分析德国、日本、美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及制度安排。在这部分实证分析中,首先梳理了各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和历程等循环经济制度形成的动因,以及发展战略和模式等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进而探讨了各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构建和制度创新,从中探寻各国在制度安排上的本质特征,即有效的制度供给,主要体现在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执行机制三个方面,其中也包含了政府行为、市场机制、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制度运行的动力机制。在正式制度方面,这三个国家都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形成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和强制性制度支撑;此外,三个国家都充分利用财政金融等政策手段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了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在非正式制度方面,三个国家都充分发挥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作用,形成了全民、全社会的自觉环保意识。在制度的执行上,三个国家也建立了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执行措施,对政府、企业及民众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以及约束、激励。当然,由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发展背景及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的循环经济制度又有所差异。第七章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和国际比较。本章构建了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制度因素纳入进来,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以此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绩效进行了国别之间的量化测评和比较分析。由该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以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具体原因。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国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和相关能力,而制度保障是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第八章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制度构建。本章阐述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全面分析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度障碍以及政府制度供给的不足和市场机制的缺失,进而提出了中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如何构建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以科学、完善和有效的制度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