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衡阳市艾滋病感染者的空间分布状况,探索病例的空间聚集性,发现疫情重点区域、聚集位置,从空间角度为地市级区域的艾滋病防治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对衡阳市定点诊治医院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统计分析,掌握衡阳市抗病毒治疗患者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临床特征;探讨衡阳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状态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提出适合衡阳市的艾滋病防治措施,为进一步改善衡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状况,提高衡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获取2005-2017年艾滋病患者数据。2005-2017年衡阳市各区县年末常住人口数从衡阳市统计局《衡阳市统计年鉴》获取。采用ArcGIS10.2绘制艾滋病感染专题地图,利用OpenGeoda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利用生命表分析计算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率,并绘制各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从历年衡阳市各区县艾滋病感染率和艾滋病累计报告人数时空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衡阳市艾滋病感染疫情分布存在明显地域性。衡阳市中心4区及北部的南岳区和衡山县感染率均高于60/10万。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衡阳市历年的艾滋病感染率都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热点分析显示,市区和东北南岳圈存在High-High分布模式。2004-2018年衡阳市艾滋病患者第1、3、5、7、9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0%、84.0%、79.0%、77.0%、73.0%。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感染途径、抗病毒方案、确诊至抗病毒时间(月)、合并感染疾病数、CD4~+T淋巴细胞检测次数、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载检测次数、病毒抑制效果、CD4~+T淋巴细胞恢复情况都是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感染途径、CD4~+T淋巴细胞恢复情况、抗病毒方案、合并感染疾病数、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检测次数是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自发现HIV感染以来,衡阳市艾滋病报告人数呈上升趋势,2013年以前艾滋病的漏报率较高,2013年以后,艾滋病漏报率降低。衡阳市艾滋病患者的男性居多,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待业和农民人数较多,一半以上为经异性性传播感染,受教育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较多。衡阳市艾滋病疫情分布存在明显地域性,衡阳市中心城区和南岳旅游区为艾滋病高发区域,以两大中心区域向四周辐射。衡阳市东北部三区县衡东县、衡山县、南岳区为艾滋病感染“热点区域”,市区的蒸湘区、石鼓区和珠晖区为艾滋病感染“热点区域”。本研究发现衡阳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第一年患者死亡人数最多,提示第一年是影响生存的关键时期。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感染疾病数少、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CD4~+T淋巴细胞恢复、CD4~+T淋巴细胞检测次数多的艾滋病患者死亡的风险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