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鲍德里亚(1929-2007)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后现代理论家,生于法国东北部兰斯,他的成长经历与大多数法国知识分子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并没有在知识环境里长大,在高中阶段与父母的决裂影响了他此后的整个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剧增,消费品的丰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四处充斥的大众传媒,都在展示着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的来临。这些在经济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方面的明显变化促使着理论家们去研究消费、传媒、时尚等社会现象,法国理论界群星灿烂,诸如萨特、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拉康等等,当然还有这位极其重要的思想家—让·鲍德里亚。鲍德里亚消费理论具有不同于别人的特点:即与符号的结合。他的理论揭示了符号消费的思想,从符号的角度来解释消费社会中种种消费异化的现象,提供了如今消费文化研究的新的理论视野和探讨角度。本文的具体内容布展如下:第一部分,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理论根源及其时代背景。主要论述鲍德里亚其人及大致思想历程,以及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商品拜物教”、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和消费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虚假需要”理论、索绪尔的符号学和罗兰·巴特的文化符号学。第二部分,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重点讨论在物的消费体系下消费意识的变化和消费主义的盛行,消费目的是消耗过剩产品、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发生物化;在符号的消费体系下,消费需求从对物的需求转变为对符号的追求,物品体系被符号化了,消费的主体人也在消费过程中被异化了;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操控下,鲍德里亚提出了“符号价值”和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建构。第三部分,对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评价,主要讨论鲍德里亚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批判理论的关系,以及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第四部分,通过结合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来反思我国的消费现状,比较西方消费与我国消费现象的异同,构建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