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站在中美文化的交叉点上,谭恩美的族裔身份难免成为她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阻碍,但也正是这一身份特征让她拥有了华裔经验叙事的资源,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对这一资源的利用。谭恩美笔下的中国形象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又饶有趣味的研究课题。当前,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研究领域,但是还没有人在这一课题上把谭恩美所有的长篇小说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研究。迄今为止,谭恩美共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而且每一部小说都与中国有关。虽然谭恩美笔下的中国形象呈现出了复杂矛盾的特点,但这种特点正是作家自身矛盾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体现。首先,《喜福会》、《灶神之妻》和《接骨师之女》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的故事。母亲们曾经生活在父权制压迫下的旧中国,经历过战争的苦难。对于这个在母亲们的回忆中充满了痛苦的中国,作家的态度是既批判又同情的。其次,中国母亲们虽然逃离了地域上的中国却逃离不了观念里的中国,她们身上更多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烙印。而小说中的女儿们则出生在美国,她们更多地受到了美国文化的熏陶。一方面,一旦代表着中美文化的母女之间发生冲突,作家一般是以一种内化的西方优越意识,在中美文化的对比中肯定美国文化,否定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无论如何,女儿们的身上都流淌着华人的血脉,当她们在美国的主流社会不断碰壁后,她们又会在中国文化的认同上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主动性。作家在作品中对大量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渲染正体现出这种认同,但是我们也要经过分析去清醒地看待这种充满复杂动机的认同。最后,源于对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承受的种族歧视的压力和自身身份归属的焦虑等问题的思考,作家在《灵感女孩》中想象并虚构了一个另类的精神乌托邦中国。乌托邦的中国形象反映了作家对理想化的大同世界的向往,也反映了作家对美国主流社会的不满和反叛。理论上,我们对谭恩美笔下的中国形象进行形象学的研究,同时借助后殖民主义等相关理论;方法上,我们力求将文本细读和整体把握相结合。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作家关于中国的认知大都是通过二手资料,所以无论作家以何种态度塑造中国,她笔下的中国描绘其实都是一种“故国想象”。正所谓“他者”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自我”,在作家的想象或误读中,中国始终都是一个“他者”,作家潜意识里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打量和审视中国,在作家创作的背后也还隐藏着社会、经济、时代等各方面的深层原因。异国形象的塑造还启示了我们去思考文化的误读和利用,思考人们在真正的平等互惠的文化交流上仍然需要做出的努力。